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建言(第十三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1/17 15:29:00


建  言


第1期

(总第十三期)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2018年1月17日


加快推进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的思路建议

孙丽    孙娜


沈阳是经过长期发展、长期积淀形成的工业重镇,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过程中,沈阳市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沈阳市必须牢牢抓住这种变化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和优势、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一、做优做强装备制造业

必须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夯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产业基础。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围绕龙头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配套协作体系,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进一步完善提高产业集群平台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创新联盟、技术服务网络等形式,提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水平。整合各种资源,以收购、兼并等形式延长产业链,形成创新能力强、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完善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应当在省内起步较早的新兴产业,如工业机器人、纳米制造等;研发基础雄厚的科研院所,如金属所、化物所;专业学科多、创新能力强的高校,如大连理工、东北大学,搭建以企业为主体,有机互动、高效协同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围绕全市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开展行业基础和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优化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结构。应尽快转变传统的固定资产粗放投资模式,推出精准的优惠补贴投资政策,优先扶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发行企业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融资能力,逐步形成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利用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及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政策及资金,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发、结构调整、智能制造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应当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沈阳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业、航空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成为沈阳未来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布局新兴领域调整发展重点,以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要求,将沈阳建设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一是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并使其成为沈阳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三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定位,把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沈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各类主体发挥作用大小、特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市场自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路径;二是政府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路径;三是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作用下的形成发展路径。需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市场供需变化,进行科学分析论证,选择最佳发展路径。

三、抢占智慧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智慧产业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特点的产业,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其发展水平代表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智慧产业是构建智慧沈阳,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确立智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把沈阳建成世界智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全国工业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基地、智慧物流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智慧制造装备。夯实智慧制造基础,突破智能测控等核心技术,促进技术产业化。对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制造,推进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生产工艺流程智能化。选择制造业基础好、两化融合推进扎实的重点行业,围绕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开展智慧制造试点示范,促进制造业分离现代服务业,为其他地区发展智慧制造提供先进经验和技术输出。

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信息化、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将云计算技术用于研发设计、在线软件领域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攻关及国产数据库软件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大型企业建设基于云计算的下一代数据中心,促进企业数据中心智能化、低碳化,做好物联网、云计算等标准化工作,规范服务市场。

加大支持智慧企业发展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关智慧核心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并促进其转化推广,发展为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智慧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感知能力、反应速度和智能决策水平。建立企业生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优先扶持对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的企业,培育骨干智慧企业,大力研发智能产品和装备,优化扶持有创新基础和突破空间的产品,从产品设计到使用整个生命周期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可溯源性。制定针对产品信息化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培育和发展支撑智能产品的服务和应用市场。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板块。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融合为重点,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创意产业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沈河区金融商贸区、沈北新区东北总部基地和铁西区“铁西金谷”三大板块,高端定位、高端培育、高端配置,促进现代服务业高端集聚。

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各区县在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内建立外服务包产业基地,各有侧重地发展服务外包业务,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努力将沈阳建设成为东北亚服务外包的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对沈阳经济区、东北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完善产业金融体系。一是强化产业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发展总部金融,做强存量,做大增量。重点推进总部金融机构加快境内外上市进程,逐步构建金融集团,服务于产业发展。推动发展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二是加强产业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构建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集团,打造产权交易沈阳经济区统一市场、辽宁共同市场、东北区域市场,做强国有产权交易平台、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平台等十大支撑平台。大力发展辽宁股权交易中心,以扩大融资功能为核心,逐步打造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金融市场融资功能。加快推进上市融资。以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香港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培育、申报前期工作力度,做好注册制设立前期企业培训组织工作。引导中小微企业通过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进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重点培育股权投资。设立一批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发展天使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重点拓展融资手段。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等主力品种,引导重点企业拓宽债券融资渠道。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增加有效的竞争性供给。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重组改造。加快推动总部金融机构引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战略投资者,做强做大。提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实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加快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探索推进小额再贷款公司。推动民营资本参与担保机构发展壮大。鼓励国有担保机构吸纳民营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担保机构。发展中小银行。引导民间资本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筛选发起人,协同开展专业培训,为民营银行设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推进消费金融试点。让金融改革的成果惠及民生。

六、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作为中心城市,沈阳应当是沈阳经济区、辽宁省和东北地区的创新中心。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推进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区域内的创新中心;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不断地提宏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把沈阳打造成为东北亚区域内的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并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更好地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不断完善政府的创新服务职能。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政策制定、体制改革、完善法治、创新服务机制、增加投入、培育风险投资市场;强化公共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制定评估考核标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优化研发资助机制,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推进政策“普惠”机制,形成政策落实合力;加强管理顶层设计,推进创新资源共享;构建全民服务体系,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等。

形成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推进机制。进一步发挥沈阳市在沈阳经济区、辽宁省、东北地区及国内的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以各类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一是引导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转移中心,将其技术成果尽快转移和扩散到企业;二是促进以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技术转移中心,将其工程化、成熟化的科技成果输出到企业;三是推动以综合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技术转移中心,向社会提供一站式、网络化的技术转移公共服务。

优化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加大企业产权改革力度,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创业股权和期股期权等方式,对科技人员进行产权激励,允许企业科技人员、创业者和有才干的管理人员先富起来。积极突破“智力资源资本化”的制度障碍,变“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为“非职务化发明职务化”。

七、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外向型经济体系

做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的建设,是沈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外向型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

要通过先行先试,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重大的突破性改革创新试验。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所赋予的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大胆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力加快推出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行政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要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产品质量、技术和品牌创新发展为路径,积极培育对外经贸合作的新型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结构,统筹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环境污染、城乡统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构建双向投资促进合作新机制,提升国际合作的层次。应立足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鼓励企业“走出去”,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走出去”的产业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日、韩、朝等国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加大优势产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

八、尽快实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沈阳作为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肩负着打造东北地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引领沈阳经济区带动中国东北区域向东北亚全面开放,建成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大历史责任。这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加快建立沈阳经济区统一开放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打破经济区内各市阻碍生产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最优配置。统一产权交易市场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交易规则,形成区域一体化产权交易共同市场。规范统一市场准入条件、程序和监管政策,建立互相准入的统一市场。加强信用规划、制度、标准、培训、共享等方面的联网联动,完善信用体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和服务系统建设。

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沈阳经济区内形成相互补充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在地区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摊、生态补偿、税收等方面探索设计有效的政策安排和利益分享制度。





作者简介:

孙丽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辽宁大学自贸试验区研究院副院长。

孙娜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新型智库主任。



本文系沈阳市智库管理办公室2017年重点课题《关于建设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有关问题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