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图片新闻  ->  详细内容
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创新开发“盛京文化”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2/22 9:10:5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个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的行动纲领。辽宁贯彻和落实这一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辽宁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大以“盛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辽宁文化的研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习近平治国理政》第164页)。


盛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区域文化的主体,是城市文化的特例。深入挖掘和研究盛京文化,将极大的促进辽宁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盛京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构建与自然环境和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息息相关,盛京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饶富庶的环境资源,使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文化精神与强烈的进取意识。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包容,造就了盛京地区以满汉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聚合的基本结构。

在承认文化的整体性的同时,更要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看到其层次性,也要看到其发展性。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成为区分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四个层次内容,即物质构成(民族的生境与生计方式)、组织构成(民族的社会组织、语言、习俗)、指导构成(民族的社会传统、知识、技能)、精神构成(民族的信仰、伦理、道德、意识、文艺)。其中,第一层次内容是民族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构建的物质基础。生计方式是最先发生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因此,盛京文化由于形成的多元性而决定了多民族的丰富性。

地域文化是指本地区的民族在所生活的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地域文化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体现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产生的结果。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使各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第二,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区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性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

第四,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的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的习俗和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地域文化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同时,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也有制约作用。落后、消极的文化往往导致落后的经济。

地域文化应包括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从民族分,地域文化应包括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盛京是一个中心城市,是辽宁省省会城市,因此我们对其文化应从城市文化角度来进行研究。

城市文化定位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我们研究城市文化定位,实际上就是要确定城市文化的个性,寻找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以及具有本地民众基础且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文化个性。

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不能是宽泛的,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对各种文化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提炼而形成的。

盛京文化是地域文化,是辽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盛京是一座城市,又可称其为城市文化。因此,我们在界定盛京文化这个概念时,应该从城市文化的含义来理解。城市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历史遗存、名人典故、山水风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土特产品,甚至地方小吃等,是一个城市历史、风俗、产业、建筑、名人大事的集中体现,这些丰富的内涵,显示出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个性。

二、盛京文化的形成因素


盛京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盛京文化,是盛京地区自然环境、人口迁移、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积淀的结果。

自然环境的反映

从地理位置看,盛京地处东北大平原的南部、辽东半岛的北端,正位于辽东与辽西、辽东半岛与东北大平原的连接点上,自古以来就四通八达,是文化交会之地;向西渡辽河、经辽西可以直达关内;向南经辽东半岛、渡渤海亦可到中原;向北可直通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向东南可去朝鲜半岛,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从地质水文资料看,盛京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东北部的辉山属于长白山余脉哈达岭西麓的丘陵地带,林深树茂。西南部属于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境内有辽河、浑河、蒲河、北沙河、新开河、南运河等河流。辽河在市区的西部稍远,最近距离约25千米。但在古代,辽河河道在今天的蒲河,距沈阳比今天要近。浑河北距沈阳老城区不到5千米,是与沈阳关系最亲近的一条母亲河。

从气候特征看,盛京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一年四季分明,近年全年平均气温为8.1℃,年降雨量为700毫米~800毫米,气候适宜,只是冬季稍冷。

这些自然条件不仅有利于渔猎经济的发展,而且也适宜农业的发展。盛京文化的诞生是建立在农耕定居基础上的。农耕需要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需要肥沃的土地,还要有水流来灌溉,这就使辽河与浑河冲积成平原容易产生农耕,容易诞生盛京文化,为盛京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自然条件。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向,必然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产生,物质基础必然有一定生产关系支持,一定的生产关系必然有社会关系相配,一定的社会关系必然对人形成规范和影响,规范和影响必然有长期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上升为精神的积蓄,形成文化,表现人的意识,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为社会普遍接受,并深深扎根于人的潜意识之中。

盛京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田间,使人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从而形成独特的盛京文化。

历史文化的传承

盛京文化的形成,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形成,发掘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我们仔细阅读盛京文化不难发现,历史文化一直与盛京这座城市如影随形,盛京城的历史文化又影响盛京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盛京是一座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上极具意义的城市,旅游景观丰富多彩,以名胜古迹最为突出。其历史文化遗产厚重,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北方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她有7 200年前的新乐文化,有建城2 300年的古城文化,也有300年前的清朝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设,又形成特有的工业文化内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清朝开国都城的辉煌历史,多民族融合的灿烂文化,使沈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丰富、大气豪爽的文化特质,这些都是在沈阳城市文化定位中必须予以关注并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事实上,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积淀形成的人文精神是不可复制的。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只有对城市历史熟知,对文化发展了解,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城市文化的基因,才能把握城市文化的特征和演进方向,从而对城市文化准确定位。因此,盛京城市文化的发展为盛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移民文化的注入

古代沈阳地广人稀,土著居民较少。各族人口增长趋势大都出现在唐代以后,关内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汉族居民源源不断地来到沈阳谋生、定居,沈阳的乡土文化同各地移民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渐融合、积淀,进而形成兼容多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大规模地向沈阳等地的关外移民从汉代开始,但由于北宋之后本地少数民族势力的发展,来到这里的中原移民开始出现回迁或融入一些少数民族的趋向。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沈阳城一举成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以来,一股强大的闯关东移民潮,源源不断地涌向山海关外。毫无疑问,历史上的“闯关东”,不仅促进了内地和东北地区的人员和经济交往,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文化在盛京地区的传播。

移民数量多,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时,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土文化;移民数量少,或没有政治、经济地位时,本土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

移民在传播某种文化的同时,也使本身发生量或质的变化。即使由于移民太少,活动力有限,移民所传带的文化因影响过小而被本土文化同化,但实际上还是可能造成本土文化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例如,历史上随内迁的少数民族传入的文化似乎都已被汉族文化所淹没,但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烟消云散,或是留下痕迹,或是被披上汉文化的外衣,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般来说,这类变化的过程是积极的,有利于进步,因为这不仅是优胜劣汰,也是互相融合、兼收并蓄的过程。特别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旗鼓相当,或几种外来文化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经过碰撞、冲突,最终产生一种或多种新的文化,这是移民文化的升华,也是最成功的移民文化。

殖民文化的吸纳

盛京文化受到殖民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先后侵入盛京地区。殖民文化,是民族间文化融合上的强制、被迫与无奈,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侮辱与强奸。但不管怎样,它依旧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在列强的长久压迫下,日本、俄罗斯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建筑与风俗习惯中。

不管是否承认,殖民统治尽管对盛京本土文化的根基没有形成颠覆性的替代,但盛京本土文化中的异域特征却无法被抹去。至今还存留在辽宁及沈阳地区的那些呈异域建筑风格的不可移动文物,几乎都是日本、俄罗斯殖民者所遗留下来的,例如,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公司建筑、沙俄东正教堂、满铁铁道总局舍、满铁奉天公所、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南满医学堂(现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本驻奉天领事馆(现为沈阳迎宾馆)、奉天千代田小学(现为东北育才学校)等。

三、盛京文化的主要特征

盛京(沈阳)作为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已经成为辽宁文化的代表。自夏、商、周以来,这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居住着众多的不同民族,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文化特征是在逐步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有一部分文化特征受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大于另外一些特征所受的影响。


(一)盛京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的多元性是盛京地域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盛京在历史上是多民族居住区,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历史上,盛京又是移民流入的地区,多民族共同生活,从而形成盛京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在以满汉融合为主导的多民族文化聚合在盛京的地方史上。秦汉时期已经发展起来的沈阳经济,由于各族统治者的割据战争而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于是,各族人民通过频繁的迁徙来寻求相对稳定的生息环境,也促使并增加了各族人民相互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历史上因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如高句丽族创造的“高句丽文化”、扶余族创造的“扶余文化”、契丹族创造的“辽文化”、女真族创造的“金文化”、满族人创造的“满族文化”等,以及由于宗教传播的关系而形成的“东藏文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作为中心城市的盛京(沈阳)地区,促使以满汉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聚合结构的形成。

(二)盛京文化的包容性

由于盛京文化是由多种文化的相互冲击、融会而成的,所以她具有包容性。在盛京地区的这片土地上,不仅生活着汉族人,同时也生活着满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和回族人,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民,可以说盛京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合体。

各民族小聚集、大杂居,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共建家乡,形成多民族习俗风尚相互影响、相互兼容的乡土文化特色。清朝建立后,满族文化一度几乎占据主导地位,对盛大京地区的汉族、锡伯族等居民的习俗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大量吸收汉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汉族居民亦兼容和接受了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满汉文化融合比较突出,成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显著标志之一。汉族妇女有缠足陋习,满汉通婚后,由于满族妇女习惯于天足,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盛京地区居民改变缠足风习。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旗袍,不仅为盛京地区的汉族妇女所喜欢,而且风行于关内广大汉族地区,并流行当代。具有满族风味的白肉血肠火锅,其辅料酸菜、粉条则采自汉族居民的食俗。以“满汉全席”为代表的菜系,尤其反映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与风俗习惯的兼容。

在这里,各种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共生共存,自由发展,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从政治上讲,这种包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所以,盛京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她不仅可以兼容并蓄,而且可以取长补短,能够给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盛京文化的创新性

盛京文化作为以满汉融合为主导的多民族文化的聚合文化,除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外,更具有创新性。

这种创新就体现在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渐融合、积淀,进而形成新的兼容多种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描述盛京文化时,我们往往会用粗犷、豪爽、大气、仗义之类的形容词语来加以概括。实质上,这种文化性格正是本地乡土文化整合性、创新性的极强体现。这种独特,正是吸纳、消化、发展特定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并使之综合酿就的结果。

四、 盛京文化的地位与影响

作为辽宁区域文化中心,盛京文化发育最早,在后金和清初就已成型,为辽宁区域文化中心,并对辽宁各城市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长期以来,作为东北的工业、金融、教育、文化中心,盛京文化不但对辽宁区域内各地区产生了文化辐射力,也对东北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辐射力。作为文化中心城市,盛京拥有诸多名曲艺、名产业、名胜古迹、名人,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辐射力。

首先,满语、盛京(沈阳)话对北京话、东北话的形成与变迁具有重大的影响,两者在语音、音调、构词、句式等方面塑造了清代以来的北京话和近现代东北话;

其次,盛京还是中国满族文化整理与复原的主要中心,文化与历史专家们撰写了文化史、教育史,对盛京地区的建筑、饮食、音乐、舞蹈、体育、科技、政治、法律、经济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勾勒出了盛京文化模式。

再次,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盛京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辽宁地区的一个缩影,为研究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宗法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盛京文化的创新与开发

面对历史的新发展,使曾经辉煌的盛京文化为辽宁和沈阳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与挖掘盛京传统文化资源


深入研究盛京文化是富有特色的辽宁文化自身维系和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承和延续是建设和发展辽宁文化的基础和根本。

纵观列举出的盛京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盛京历史的悠久和蕴涵着的文化内涵,但经过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就人类起源来看,盛京不是最早的,更不是唯一的;而就建城来看,只能说明沈阳城的历史,尚不具有与其他古城明显的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总结盛京文化的发展历史与过程,从中梳理盛京文化的整体内容和特色,并且对之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首先,要搞好文化资源的整合,这将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通过挖掘和广泛地交流、融合与协作,达到资源共有、市场共占、利益共享的目的;通过文化整合与共享,进一步促进管理理念、科研人才等文化认同感。其次,要充分运用文化认同上的力量,整合资源,降低成本,促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开发文化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传统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经历了数代人的公共选择,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所最终构成的具有民族特质的地区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最深厚的底蕴。它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激发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因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总是体现受不同类型地域文化影响的深刻印记。一个区域竞争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渗透,呈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因此,研究盛京文化的特点,对于振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明确辽宁在中国文化崛起中的使命和任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4页)。辽宁文化是辽宁精神的体现,是辽宁文明程度的体现。鲜明、独特的辽宁文化将大大提升辽宁的美好形象,为辽宁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辽宁文化是辽宁现代化的根基,没有文化的地区一定不会拥有美好的来。


作者简

关德章198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智库专家. 曾任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现任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正校级调研员、经济学教授。
兼任东北亚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沈阳满族联谊会副会长。
近年来,发表经济、哲学、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和社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40余篇;主编、参写经济、哲学、远程教育、民族学等专著30部;主持、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经济、哲学、远程教育、民族学等课题30余项;翻译出版日文《谎言心理学》。
近两年来先后出版了《中国转型时期就业问题研究》《沈阳区域经济》、《盛京文化》、《清王朝缔造者努尔哈赤》、《清王朝的设计者皇太极》等专著,其中,《盛京文化》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教育规划教材。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