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建言(第八十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3/6 16:09:00

关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以文塑旅

实践探索的几点建议


                                                                                                         宋


长城,堪称世界历史上一项极为卓越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有着诸多显著特征,工程量之大、修筑时间之长、跨越地域之广以及体系之完整,在冷兵器时代的同类工程中无出其右者。2019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嘉峪关关城时着重指出:“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务必做好长城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及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近年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战略要求,也是推进辽宁省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要。

辽宁省依托独特的长城资源和美丽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擦亮“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特色品牌。自2021年辽宁省编制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保护规划》以来,辽宁加大了长城保护力度,有序推进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截至目前,丹东段、绥中段、兴城段、建平段、锦州段5个辽宁省重点区段的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以文塑旅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文化资源挖掘与转化不足。尽管辽宁段长城拥有战国(燕)、秦、汉、辽、明五个时代的遗存,资源丰富,但目前对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等方面的阐释和研究仍显不足。长城沿线部分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野长城存在无序利用和游客随意破坏的现象;长城文化展示与发掘不足;长城保护与城乡发展关系未有效协调。还有部分旅游产品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游客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无法主动参与到文化体验中来。这降低了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二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不高。辽宁段长城分布广,遗址遗迹分散,且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各异,整合难度大,难以形成集中连片、具有规模效应的文化旅游资源。对长城文化与辽宁当地的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等融合开发不足,与周边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景区等缺乏有机联系和协同发展,未能形成互补互促的文化旅游格局。此外,对于长城文化的多元化呈现也显得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来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

三是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同步。长城沿线多为山区,地形复杂,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面临较大压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对长城遗址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游客数量急剧增加,可能对长城遗址造成物理性磨损和环境污染,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如乱扔垃圾、刻字等,也可能对长城造成损害。同时,还出现了部分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对长城进行过度商业化开发,忽视了对其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导致长城本体和环境风貌的破坏,损害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是市场监管和法制化建设亟待加强。首先,在市场监管层面,由于长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市场监管力度和执行效率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的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商业活动、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容易出现市场秩序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其次,在法律方面,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建设涉及到众多法律法规的遵循和执行。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或者现有法律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可操作性空间,导致在保护长城本体及周边风貌、打击文物盗掘和破坏行为等方面存在法律执行难的问题。

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以文塑旅的策略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建设,正是对总书记这一指示精神的积极践行,通过以文塑旅,能够让长城文化、长城精神引领长城辽宁段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转化策略

1.加强文化研究与考古发掘

深入挖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历史文化内涵。长城辽宁段现存战国(燕)、秦、汉、辽、明五个时代的遗存,资源点段认定数量在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中排第五位,规模庞大,类型丰富。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长城遗存的研究,包括其修筑历史、建筑特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等。组织考古和历史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深入发掘,并提供学术支持,为博物馆展示等各项建设工作奠定基础。例如,通过考古发掘明确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是虎山长城,而非传统认知的山海关。

2.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

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出涵盖长城重要点段的四季旅游精品线路,并引导开发一批长城文化特色纪念品。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复现长城景观,制作长城主题的文创产品,或者将长城元素融入地方特色产品中。开发主题餐饮。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附近的餐饮场所,可以推出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餐饮产品,如结合地方特色食材和长城历史故事的菜品,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开发文化演艺产品。可以组织专业团队打造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演艺产品,如实景演出、舞台剧等,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展现长城的壮丽景观和丰富文化。

(二)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1.传承弘扬长城文化价值

探索以博物馆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传统节庆或艺术表演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历史街区和城镇为载体的综合展示、以技术手段和主题空间为载体的创造性展示等长城文化展示体系。强化长城非物质文化展示,积极培育长城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历史街区和旅游城镇,通过展示保护、演绎传承、活态开发等有效模式,加强相关文化的综合展示和传承利用。

2.打造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

根据长城的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主题游、深度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入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结合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军事功能等,设计一系列研学课程,也可以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辽宁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将其与长城文化相结合,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验活动。如组织游客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庆典、手工艺制作、民间音乐舞蹈表演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长城脚下的乡土人情。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旅游体验

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在家中就能身临其境地游览长城,感受其雄伟壮观;而AR技术则可以在现场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如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长城的历史故事、建筑细节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也为长城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渠道。建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数字化展览平台,通过三维建模、全景拍摄等技术手段,将长城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同时,平台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问答游戏、知识竞赛等,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趣味性。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长城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结合长城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文创企业入驻。园区内可以设立创意工作室、产品展示中心、文化交流平台等,为文创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创作和展示的空间。同时,园区还可以举办各类文创比赛、展览等活动,推动文创产品的创新和交流。定期举办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如长城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美食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与,提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机制

1.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完善长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确保长城本体及其周边文化资源的法律地位不受侵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对长城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威胁。同时,建立保护档案,记录长城的历史变迁和保护现状。注重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组织开展大型长城宣传保护活动,举办各类长城专题展览,建立教学实践教育基地,举办长城公开课、长城主题夏令营,建立长城研学游基地,引导公众参与长城保护,感知长城文化。通过纪录片、精品读物、对外宣传广告等方式,多视角全方位地诠释长城文化、边塞文化、辽宁文化。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载体,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增强群众保护长城文物意识。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与志愿讲解员,聘用业余文保员和长城保护员,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公众参与长城保护。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

在制定旅游开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确保规划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同时,规划应具有前瞻性,能够预见未来旅游市场的变化,为长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如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等,提高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同时,注重旅游设施与长城景观的协调性,避免对长城造成视觉污染。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长城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运营。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长城保护和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等方式参与长城保护。探索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政府负责提供政策支持、监管和公共服务,企业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同时,鼓励企业创新运营模式,如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监管和评估机制,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项目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社会资本参与长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四)文化传播与旅游营销推广

1.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渠道

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官方账号,定期发布长城文化知识、历史故事、旅游攻略等内容,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同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直观展示长城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合作,制作专题报道、纪录片、广告等,全面介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历史价值、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通过传统媒体的广泛覆盖,吸引不同年龄层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关注。结合线上宣传和线下体验,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活动。

2.制定针对性的旅游营销策略

根据游客的年龄、兴趣、消费能力等因素,将市场细分为不同群体,如亲子游、学生游、老年游等,针对不同群体推出符合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结合长城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长城主题民宿、长城文化研学游、长城摄影采风等,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制定差异化的宣传活动。如针对年轻游客,可以举办长城音乐节、户外探险节等活动。针对家庭游客,可以推出亲子互动体验、长城故事讲解等活动。

3.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定期举办长城文化节,邀请国内外文化学者、旅游专家、游客等参与,通过展览、讲座、演出等形式,展示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当地民俗、节日等元素,举办长城主题节庆活动,如长城灯会、长城徒步大赛等,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机构的合作,邀请国际游客参与长城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提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课题项目: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东北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24DY12



作者单位:

       宋  爽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