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
建言(第七十九期) |
|
关于推进我省基层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林津如 徐立峰
基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不仅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更是夯实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中国之治”的基石。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问题的集聚区和社会矛盾的高发地,推进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构建有效的多元治理机制。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强调,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精神,现结合我省基层社区治理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一)重塑理念,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推进“软治理”。理念是行动之本。基层治理理念塑造的关键在于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什么。“生活富足、身体健康、精神充实、安居乐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朴素表达,这也与“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一脉相承。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和政府作为基层社区治理的主要推动者,其治理理念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的目标定位和效能。因此,积极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塑造公共价值和公共理性,以“民生福祉、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基层党建、共识驱动”为抓手,推进社区“软治理”,才能将更多的民生关切转化为更暖的民生福祉,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才能使千家万户的幸福期待变成美好现实。 (二)调整结构,以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为着力点,形成“稳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多元化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立了“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的基层社区治理实践指明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化道路。其中,共建是治理的基础;共治是治理的关键;共享是治理的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共同体,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动员和利益整合功能,通过政府的“扶持之手”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的发展,将“碎片化”的治理主体凝聚到“整体性”的社区治理结构之中,形成合力,凝聚人心,促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坚持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强化制度,以建设居家社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落脚点,增强“硬治理。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管长远的制度框架,制定见实效的重大政策,坚持积极应对、共建共享、量力适度、创新开放基本原则,努力探索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从制度的整体性和调适性出发,强化制度的协调和整合机制,以完备的法律、规则和政策作为制度保障,结合社区治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通过相关法律注释和配套解释,明确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细则,为社区治理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 (四)创新技术,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突破点,实现“巧治理”。科技支撑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方法,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巧治理”就是坚持在社区治理中融入科技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坚持用科技成果支撑社区治理,最大限度解放和促进产生力,有效提升社区治理的精准度和融洽度,让社区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微治”到“精治”再升级为“善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坚持:一是坚持以科技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做好“互联网+”文章,加大“区块链”运用,实现“智能化”目标。向科技要执行力,走信息化路子,积极向数字化迈进。二是坚持用科技增强社区治理精准化效能。抓好精细化实践,聚力精准化探索。利用科技成果解决人力资源匮乏、延伸人类触角、彰显公平正义和法治力量。三是坚持让科技拓展社区治理善治化维度。让科技助力行善事,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切入点,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善事善行,善作善成。
作者单位: 林津如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哲学教研部 讲师 徐立峰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 讲师 |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