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建言(第七十七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9/20 13:28:00

关于发挥我省特色优势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林津如      徐立峰


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致力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提出“东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断。“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东北在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和竞争能力五大方面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并发挥重要引领性作用。我省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但目前也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特点,距离实现现代化大农业并在全国发挥示范性引领作用仍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深入调查研究,现结合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色优势

(一)农业供给资源优势

我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就是自然资源优势,即藏粮于地的优势。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公报》统计,我省拥有耕地约0.78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46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地貌形态多样,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山地和江海等资源,特别是我省拥有2920km海岸线、266个岛屿,水产资源丰富多样,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科技装备基础优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1957年,我省丹东市国营安东永华机械厂生产了全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鸭绿江一号),自此我国正式开启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随后,沈阳农业机械厂生产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拖拉机,并相继投产“丰收-27”、“东方红-8”和“东风-40”等型号拖拉机,为拖拉机制造厂以及整个农机行业发展壮大奠定了深厚的科技装备基础。

(三)现代经营条件优势

我省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精英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率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从全国范围来看,经营耕地面积低于0.67公顷的小规模农户占比约为85.5%;从我省全域来看,同等规模小农户占比仅为49.9%。这就表明我省至少有一半多的农户经营着高于0.67公顷的耕地面积,长期户均经营规模较大,为农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我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适宜耕地规模化经营体系不断发展,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关于公布第十次检测合格和递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公布,我省有64家农业相关企业位列其中,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经营体系提供了条件。此外,我省拥有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一流高校、全国农林高校中排名靠前的沈阳农业大学和众多农业科研院所,为开展农业“政-企-研”三方合作、推动东北农业现代化科技装备支撑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农业产业空间优势

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人参、黑木耳、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以及肉牛、蛋鸡、生猪等畜产品和螃蟹、海参等渔业产品,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涉农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具有东北特色的山水景观、风情美食,为我省三产融合、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另外,国家给予我省农业发展政策倾斜支持,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农副业政策性保护体系,有效增强了我省农业发展安全和产业韧性。

(五)乡土文化宣传优势

我省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绚烂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习俗、质朴的风土人情,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根基和动力来源。我省历史文化厚重,远古遗址、近代战场,充分展现了我省文化内涵;我省地域文化知名,政经商交、工业诞生,六地故事成就了辽宁品牌;我省民俗文化底蕴丰厚,东北乡音、风味美食,蕴含着难以忘怀的文化味道;我省文化品格独特,豁达开放、从容理性,彰显了我省文化的自信;我省文化精神锐意进取,创业英模、奋斗精神,赋予了我省文化标签。

综上,我省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局势,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旧存在一定的挑战,具体包括:供给保障缺乏主动适应性,科技装备缺乏安全自主性,经营体系缺乏科学机制性,农业产业缺乏发展持续性,农业竞争缺乏品牌可控性。

二、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借助自身优势,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坚持农业发展用长板、补短板相结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引领的现代化大农业之路。

(一)发挥供给资源优势,将绿色发展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稳压器。一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率先建立起保护和发展并举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积极强化耕地质量,特别是不断创新种植业秸秆还田技术,推进种养结合经营模式,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找到将“生态包袱”转变为“绿色财富”的新钥匙。二是建立农业供给资源转化机制,创新转化形式和途径,充分利用我省耕地、森林、草地、湿地、山地和江海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模式,助力“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森林浴”、“庄稼画”等系列沉浸式农业旅游项目发展,真正发挥绿色理念的稳压器作用。

(二)发挥科技装备优势,将创新发展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驱动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是稳扎稳打发展农业科技,以我省工业装备优势为基础,搭建农业技术研发指标体系,健全“研究服务于生产、创新服务于应用”的产学研融合机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二是增加农业科技研发经费,加快在种植和畜牧的种苗振兴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加快在农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机械化“硬件”和数字化“软件”方面进行技术改革,不断增强我省农业科技装备的原创性;三是积极推动从“同质利薄”到“创新增值”的思想转变,扭转我省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创新动力。

(三)发挥经营条件优势,将开放发展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催化器。开放兼容是我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推进合作社、工商企业与小农户的合作,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形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合作多方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期合作机制,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我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对接;二是不断加强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充分利用,尝试引导企业组建跨地区、跨产业的农业企业,促进我省农业内部的分工合作和外部的技术交流,借助共商共益的基本原则,共同突破种业瓶颈等技术难题;三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重点打造国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农业产业园等平台,构建多元保障体系,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提高附加值。

(四)发挥产业空间优势,将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融合器。一是协调农林牧渔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我省耕地、森林、草地和海洋资源,推动多样化产业空间平衡发展,争取达到“种养相宜、产娱相宜、水土相宜”的立体化农业产业空间;二是加强我省农业发展顶层设计,基于不同省内不同地域的特征,细化全省统筹结合的农业发展规划,强化基层领导干部大局意识,大力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降低农业产品同质竞争,促使地方之间形成合作互补关系;三是要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之间发展相互促进、目标相互补充、成果共同分享,积极打造城乡“融合式”产业创新空间、城乡“均等式”公共服务空间、城乡“回归式”人才储备空间、城乡“花园式”绿色生态空间。

(五)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将共享发展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导向器。一是紧扣农业现代化要以人为本的核心,坚定共享农业发展成果目标,发挥我省积极的进取奋斗精神,最大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依托地域资源特征,结合乡土文化内涵,积极完善“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布局,加强品牌力打造和维持,实现从“量大从廉”到“量定从优”的高端化转变,不断增强我省农业产业韧性,提升未来市场适应力和品牌控制力。



作者单位:

      林津如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哲学教研部 讲师

      徐立峰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 讲师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