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
建言(第七十期) |
|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宋 爽 孙 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2023年,国家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23〕699号)等系列政策性文件,推动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我省在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落实“八大攻坚”任务,培育产教融合发展新动能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相关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不大、牵头部门统筹协调存在难度等瓶颈问题,导致产教“合而不融”,主要问题与建议如下。 一、主要问题 (一)产教对接渠道不畅 目前,我省产教融合工作大多依托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建设等项目,由政府推动校企双方展开合作,缺乏来自教育链、人才链的供给方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方主体自发自主的对接合作。问题根源,一是缺乏人才需求预测。目前,仅省人社厅每年开展省内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调查工作,缺乏基于省级、市级重点产业链的技术技能人才中长期、精确的人才需求预测,导致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如部分高校专业同质化倾向较为突出、开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二是缺乏产教信息互动平台及分析反馈机制。产教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学校对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缺乏全面了解,科研成果缺乏撮合对接,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也没有及时分析反馈,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任用不明显,推进产教融合甚至出现盲目化、随意化。 (二)产教融合财政供给需进一步加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近年来,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保证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只增不减,每年增长额度均在0.5亿元以上。但与我省职业教育规模相当、水平相近的省份相比,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仍有差距。一是经费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省“职业教育投入”和“生均拨款”两项指标,分别位列全国的27位、23位。2022年高职生均拨款中位数8112,位居全国第27位,其中生均拨款水平超过12000元的高职院校仅3所,6000-12000元有24所,低于6000元的有7所,整体生均拨款达标率不足20%。二是学费标准较低。我省高职院校学费标准仍执行2003年公布的5000元/年标准,已近20年没有调整。当前,物价水平已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我省高职院校一产、二产类专业占比达45.6%,专业办学成本较高,现行学费标准难以满足现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三是办学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教育部等五部门启动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要求各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到2023年底达到80%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90%以上。目前,我省共有正在办学的职业学校253所,完全达标的有203所,达标率80.24%,尚未达标的有50所,其中高职18所、中职32所,办学达标率有待提升。未达标原因主要是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等办学条件指标有差距。省属公办高职校园占地面积校均514亩,低于全国高职院校校均占地面积(608亩),其中,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占地117亩,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占地150亩。 (三)产教融合金融扶持存在困境 我省虽然通过组合式激励政策从完善金融服务、加大贷款支持和减低产教融合型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加大产教融合金融扶持力度。但目前产教融合金融扶持制度仅有《科技进步法》《技术合同法》等,专业化的投融资咨询、市场分析、信用评价等高水平机构和专业人才等严重短缺,影响部分产教融合市场化运作及本地科技成果转化,高校院所可转化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不多。产教融合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银行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守旧,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融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信贷、保险产品服务为主。产教融合金融支持的知识产权分割不明晰,银行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承担过大风险,导致银行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所持态度较谨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产教融合成果多为实验室成果,商业化价值开发难度大,缺乏转化条件。 (四)产教融合教师动力不强 产教融合育人,教师是关键。辽宁薪资待遇较低,高水平教师外流严重,专任教师缺口较大。比如,全省高职院校现有专任教师14713人,生师比为23:1,较国家18:1标准差距较大。我省高职院校已10多年没有重新核编,基本处于封编状态,教师教学任务负担较重,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企业培训员、社会服务等方面投入精力不足,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具体建议 (一)构建产教协同对接服务平台 由省人社厅负责编制并动态调整《辽宁省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与行业组织协同基于产业链需求做好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每年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由省数据局负责搭建产教融合对接服务平台,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相关人才培养机构、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与我省大、中、小型企业在人才供给、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师资培养、实习实训、职业培训等方面精准匹配对接,实现产教供需信息的自主发布、智能搜索、实时互动、精准匹配,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
(二)提供充分经费保障 一是在安排年度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重点支持职业学校已批复立项符合条件的实训楼、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二是调整高职院校学费标准。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对产教融合度高、实训教学成本高的专业,适当提高其生均拨款水平。三是加大对技术成果源头的投入。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提高高校实施科技成果的能力,促进本地转化。 (三)提升金融、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金融部门创新为产教融合项目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融资产品和金融服务。强化投融资咨询服务,完善市场分析和信用评价。对服务我省战略性产业的重大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大科技金融扶持,支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和信息化建设。省科技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加大对产融融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咨询、指导等技术转移服务,开展科技成果撮合对接。 (四)完善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管理 对标先进城市,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加强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统筹部署,组织企业和城市发布产教融合年度报告,建立并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储备库的企业进行逐年、分批认证,并定期向全社会公布推介,支持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第三方评价。 (五)完善教师编制政策 出台我省职业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并结合人口变化、产业需求及学校办学需要,合理确定教职工编制和领导职数,解决布局调整工作中人员分流问题及高职院校教师短缺问题。通过“编制周转池”“固定岗+流动岗”“设置特聘岗位”等方式,解决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作者单位: 宋 爽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心、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孙 娜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