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建言(第六十三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5/17 9:21:00

辽宁城市文化建设升级路径建议

石姝莉 马金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辽宁城市文化建设更应重视城市文化与时间、空间的勾连、虚拟和实际的互相嵌套,将可沟通性贯穿城市文化建设始终,打造辽宁城市文化新形象,为新时代东北地区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持。当下,是我省振兴发展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我省城市文化建设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因此,把城市文化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为我省全面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助力。

一、突出文化特色,增强吸引力和向心力

)建构特色后工业文化空间

作为共和国长子,辽宁走过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历史传承是“可沟通性”的重要方向,同时对城市空间形成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区位优势引领。我省鞍钢红色钢铁之旅工业旅游基地相比南京的南钢工业文化旅游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受青睐程度不高。对于辽宁的1905文化创意园、铁锚1956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后工业文化空间,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引领作用。同时,学习借鉴北京的77文化创意产业园、798艺术区、红砖美术馆,上海的M50创意园、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等成功范例,加快推进“工业历史+文化创新”模式,让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空间深入人心。二是赓续辽宁特色文化精神。工业文化不仅是工业产业的文化,更是工人文化、工业社会文化。我省应坚持赓续辽宁特色文化精神,不仅局限于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还应在省内各市形成具有代表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最终汇聚为具有辽宁特色城市化进程的精神谱系,彰显辽宁城市文化的独有特色。

(二)建设全新形象的新数字文化

信息的迅速传播,城市之间相互模仿已成为常态。各城市传播内容日趋单一,城市特色也在同质化内容中消失殆尽,市民无法产生地方“认同感”,也降低了市民参与构建城市“地方感”的积极性。城市文化建设已无法忽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文化成果的数字化建设。杜绝机械化模仿,强化“本土化”的实质内容。将城市文化建设成果以更加本土化方式呈现,而不是散见于互联网,才能充分发挥好城市文化建设中“人”这个关键因素。二是加强文化场景的多维化建设。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让文化产生的场景摆脱时空限制,以突破时空的方式留在人们的心目中。同时,我省各城市主要的融媒体集团应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多维度地将文化成果进行宣介。三是加强文化产品的智能化建设。依托现存的文化载体进行智能化升级,包括地标性建筑、博物馆、图书馆等,让城市文化不囿于一城一地,而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吸引更多关注。

二、打造文化活动,夯实引导力和传播力

)与历史交汇融合

辽宁历史极为悠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参考。城市文化,归根结底是人所创造的。我省应充分与历史交汇融合,一是学习借鉴国内典型经验。正如西安以前的古朴典雅的大雁塔、富丽堂皇的大唐芙蓉园等历史文化胜地,当下并不能吸引更多关注,但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加工,提取文化底蕴,便改变了人们对其的固有认知,更为当地吸引了更多流量。二是利用好现有存量资源。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的辽宁省博物馆,其自身的品牌效应发挥并不明显。应利用好现存资源,发挥好品牌实效。开发文创及周边产品带动品牌口碑增长,将自身的城市历史文化通过文创及周边产品展现给市民。三是扩大文化活动范围。突出自身优势的同时坚持沟通合作,逐步扩大文化活动领域,将自身城市文化建设自然地融入历史进程。

)与区域协调联动

打造文化活动,不能只局限于省会城市,也不能仅仅依靠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一是建立环渤海城市群合作制度。加强与相邻的河北省和山东省有关城市之间的沟通,共同研究环渤海城市群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机制,挖掘各地城市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演艺领域交流与合作、城市文化产业协作发展、打造节庆会展活动品牌等,制定环渤海城市群城市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二是打造集群效应。辽宁中北部地区城市,要以省会城市为引领,辐射周边中小型城市,形成“以点带面、大小结合”的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态势。三是突显辽宁城市品牌效应。目前,我省大多数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方式较为单一,宣传效果不佳。2019年,辽宁省发布的城市宣传片《这里是辽宁》,展现了别样的城市文化,但效果不明显。导致浏览量较少、曝光率较低。我省应学习借鉴其他省份经验,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城市品牌。学习借鉴山东省城市文化宣传片,将每个城市的核心文化提炼为一个短句,简练明了地展现出每个城市特色,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三、创新文化价值,巩固亲和力和感染力

建构城市异质性

从我省发展实际看,在借鉴发达城市建设过程中,我省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忽视了自身独有的城市文化风貌,城市异质性并不明显。一是要体现出城市作为媒介进行沟通的特殊性。在城市传播过程中,坚持立足城市自身特色,形成城市标签,发挥城市精神,增强市民的城市地方感和新鲜感,使其想要了解、接触这个城市,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沟通”。大连市的“浪漫之都”口号,将自身活力、开放的城市形象完美地展现。相比之下,辽宁省其余城市的异质性建构尚有待提升。二是要体现出文化自信。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评价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工作,要做到人民群众心中去,增加市民对于城市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才能真正形成可沟通性的新型城市文化。

关注城市弱势群体

城市文化是否包容和关注到弱势群体,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评判城市文化建设的水平,不仅要看取得的最高成绩,还应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包容状况。一是我省应加强城市弱势群体的城市文化基础建设。重视城居景观的设计和公共交通中盲道的布局,以期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文化帮扶,形成良好效果。二是提升我省整体城市文化建设水平。作为农业资源丰富的大省,我省部分城市的文化事业尚有提升空间,尤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市,极易出现重视土地资源而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应重点关注、协调帮扶,争取在文化建设的层面“不让一个人掉队”,有利于减少社会文化矛盾,有效协调差异,真正实现文化振兴。


作者单位:

石姝莉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马金鹏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