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建言(第六十二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5/10 9:03:00

关于促进我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崔廷宝 张文一   孙 娜


党和国家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陆续颁布实施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加大了“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指导全国各地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使我省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中医药强省”之路更加清晰明朗、“中医药强省”之策更加扎实有力。

一、我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优势与短板

辽宁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具有由资源大省向强省迈进的优势和条件,为辽宁抢抓机遇、乘势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政策优势。在全省“十四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并召开中医药强省大会,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在《意见》指导下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我省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布局优势。全省中医服务布局基本能够满足全省人民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据2021年《辽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省中医医院191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7所、民族医院2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院23所(包括县级5所)、三级乙等中医院2所(县区级)、参照三级管理的中医院4所;二级甲等中医院17所、二级乙等中医院1所;县级公立中医院(含蒙医院)37所、民营中医院2所。全省中医馆1352家,其中乡镇卫生院9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2家。

三是专科引领优势。国家及省重点专科引领推进全省中医医疗服务发展。在全国217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和培育单位中,我省占据11个,入选总数超过全国平均数,在东北区域据首位,是我省在全国中医药行业中专科建设权威和实力的展示。同时,全省中医机构还拥有国家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6个,省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91个,各医疗机构深入实施专科强院战略,抓专科、强内涵、上水平,为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带来了保障。

四是地理优势。我省有着非常适合中药材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全省野生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同时,人工种植和养殖的药材也初具规模。辽宁是我国道地中药材产地之一,其中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的种植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据统计,我省共有中药资源1680种,其中植物药1237种、动物药380种、矿物药63种、中药保护品种1种,主要集中在辽东山区,本溪、丹东、抚顺等地尤为丰富,道地药材包括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芩、黄芪、党参、升麻、柴胡、苍术、薏苡、远志、酸枣、鹿茸等。大面积种植中药材有40多种,包括人参、细辛、五味、龙胆草、苍术、刺五加、牛蒡等。

五是中医药人才及科技服务能力优势。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6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学者3人,青年岐黄学者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16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55人次。我省中药科技力量雄厚,拥有涉及医药领域的高等院校17所、科研院所15所,以及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药科研人员。同时,我省拥有国家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能够全方位保障中药产业化发展。据调研,全省具有规模的中药材企业达100余家,其中3家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

辽宁中医药振兴发展虽已具备一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整体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扶持具有辽宁特色的中医药防病治病品牌的政策措施。二是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待遇与西医学相比有差距。较其他中医药先进省份的政策相比较弱,不利于中医药振兴发展。三是中医药在校生规模与省内外蓬勃发展的中医药事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差距。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例,现在校生规模万人左右,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规模较小,难以满足省内外市场需求。

二、我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工作建议

(一)实施中医药“单列”政策

将中医药彻底从西医管理体系和西医管理思维中单列出来,让中医药单独自成体系,更好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创新发展。将中医药人才评审、科技立项遴选、工作绩效考核从与西医学混评的现行体系中单列出来,使中医药自成体系参加各类评审;重视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制定和完善中医药产业专项规划,设置专门部门统筹管理和组织实施。

(二)扩大我省中医药类大学办学规模

突破中医药人才培养在数量上的限制,进一步规划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可借鉴贵州省对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扩招支持模式,按需求扩大辽宁中医药院校的招生规模,抢占中医药人才培养市场,以人为本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而发挥大学对全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

(三)加快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

根据国家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工作进展,立足省情实际,构建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为延伸的辽宁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支持现有中医药行业领先的中医药标准化所取得的成就,筹建国际区域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组织,引导全省中医药类大学积极参与中医医疗服务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扩大中医药强省的影响力。

(四)支持中医药智造业发展

充分发挥辽宁中医药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双优势,集中全省医学院校的学科优势,促进医、信、理、工、管多学科融合,构建中医医疗服务智能化体系,为中医智能化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加大在中医诊疗设备智能化方面的研发力度,合力打造中医装备智造业,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为辽宁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围绕社会需求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研究,持续对中医类项目予以倾斜,聚焦部分价格偏低的中医类项目,调整提高中医药服务价格,进一步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探索对部分中西诊断明确、疗效评价一致的中医优势病种,开展多元复合的支付模式研究,从支付体系和服务价格方面进一步支持中医药服务开展。

(六)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中医药是“国粹”,既是我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文化,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发展与创新的现代新兴产业。应充分利用辽宁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优势,集力打造新经济增长点,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针对辽宁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的形势,争创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健康旅游试点单位,推动全省中医药医疗、保健、康复、养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中药产业研发力度,塑造辽宁中药品牌。搭建政校企研农商一体化合作的辽宁中药资源研发平台,从中药的种子培育、种植和加工、销售、使用、管理等环节介入指导,进一步规范中药的全过程开发使用的秩序。加强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对采购药材的质量控制,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建立控股、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药材种植基地,并依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生产和种植药材;以中药保健品、保健康复器械为切入点,指导和促进中药产业化发展,抢占数以万亿的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市场的蛋糕。

(七)集力打造辽宁中医药文化品牌

基于中医药资源优势,应注重中医药品牌集聚和文化移植,创新延伸产业链,突出品牌特色。目前,全国中医医疗机构的院内制剂因中医药传统特色鲜明、临床疗效确切,备受大众青睐,使分散在各中医医疗机构的院内制剂成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资源之一。尽管如此,因跨地域的中医医院院内制剂资源整合尚属空白,导致院内制剂走不出院墙,不能为更多的外地患者所用。应着眼于这一资源整合,在辽宁率先创办全国中医机构内部制剂博览会,将全国院内制剂整合到一个平台,为广大民众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为院内制剂带来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撬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会展平台,扩展中药科技服务和中药材市场流通业务,集中力量在我省打造东北道地药材流通集散地。

(八)整合资源打造全省中医药主题园区

根据产业聚合发展的经验,结合辽宁中医药资源相对集中的实际情况,创建辽宁中医药主题园区,切实将沈阳一小时经济圈之内的中医药种植资源、中医药产业资源、中医药教育及医疗机构整合起来,带来产业融合创新和聚合效应。在园区内按照现代产业模式规划建设“中医药一条街”,围绕中医药健康,在园区内培育和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心、中医药咨询服务中心、中医药科技孵化中心、中药材全过程指导服务中心、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心、药食同源体验中心、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等功能区域,在促进辽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同时,也为辽宁全面振兴发展新突破带来新经济支撑和产业转型助力。

作者单位

崔廷宝 辽宁中医药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省级重点新型智库专家

张文一 辽宁中医药大学助理研究

孙 娜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