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建言(第四十九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1/24 11:27:00

关于推进新发展阶段我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孙英杰 孙娜 高兆洋


正所谓“实体兴经济兴,实体强经济强”,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更是财富之源。我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工业化的起点,实体经济的发展对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辽宁金融服务水平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促进经济发展能力竞争性、纵深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对区域经济的提质增效不仅具有推动作用,在服务实体经济及促进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更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我省多次实施了引金融活水入实体经济,如:举办“金融助阵兴—辽宁行动”等系列活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以制造业为主的我省实体经济仍存在增长动力不足,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等现象。为进一步提高辽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结合我省实际,现归纳我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现阶段我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相关问题

1.金融服务“脱实向虚”日渐突显

伴随着虚拟经济的日渐繁荣,尤其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虚拟经济虚拟企业发展迅速,资金投入较少利润回报率较高,常常在金融市场更具有融资优势,导致了社会金融资金金融机构资金趋于流向虚拟经济的经营行业。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经济发展数字化背景下也受到了金融服务“脱实向虚”影响。作为工业发展大省,其四大支柱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农产品,且辽宁实体经济集中于一、二产业,很多实体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处在结构性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但是在融资过程中,金融资源大多流向短期回报率高的领域导致实体企业资金补给不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体企业成长

2.金融科技的应用不充分

当今正处于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数字经济社会中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我省数字经济发展较其他该领域发达省份来说,金融科技发展力不足,在利用数字化手段获取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短板。比如,数字化信息收集在我省的普及度较低,即意味着数字化手段的金融服务认可度较低。除了用户信息收集方面的欠缺,银行对政府发展规划的重点支持行业,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了解不够充分,对拟支持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运营、经营变化、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导致银政、银企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银行信贷支持不及时或不敢、不愿支持,侧面反映出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平台对接不及时,对我省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这一任务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3.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现阶段,对于以传统金融发展模式占主导的我省来说,实现金融产品创新仍比较困难。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客户端和管理端:其一是创新产品没有跟上市场和客户需求。目前部分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信贷文化和制度流程为主,产品更新周期长,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考虑欠周,新的信贷产品推出少,且产品准入门槛高、贷款条件严,难以被大众客户所接受,比如在文化、电子商务、教育等轻资产行业信贷支持上,金融机构在客户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信贷流程上进行针对性的简化或创新,形成部分实体经济准入壁垒。其二是负责产品研发的管理层级较为局限。我省大部分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研发权主要集中在总行,基本没有授权基层各营业部产品创新的权利,大部分基层营业厅只能按照上级研发的信贷产品种类去推广应用,但是上级行在研发信贷产品的周期中,往往缺乏对基层需求的实际调查,其研发的产品与客户需求难免存在不符,很难顺利得到推广运用,且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实体发展的适应性较弱。

4.金融体系的开放性建设相对滞后

我省金融政策的制定绝大部分依靠银行总行等上级金融机构的指示,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实施方法,在产品开发推行过程中,受到制度流程限制。以我省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其金融体系则更为灵活与宽泛,特别是在金融监管制度上,但与广东、上海等先行地区以及四川、重庆等同批省(市)相比,在制度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着深度广度不足、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相对较少的问题,造成我省在金融领域所制定的“总体方案”或“管理方案”上缺少综合配套的衔接方案,忽视了自贸区作为经济发展特别开发区的异质性与独立性。

(二)针对新发展阶段我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社会资本“脱虚入实等政策性支持

发挥政府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及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充分发挥规范金融体系作用,重视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注意基层的意见反馈,综合利用金融和财政政策等手段降低融资门槛,支持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利用金融服务的能力。另外,从制度设计上也要建立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保证金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参照资金投向与效益,对金融机构给予综合考核评价,一旦发现其金融行为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相偏离,追究其责任并给予相应惩戒。无论从政策激励还是监管监督方面,均要实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化的举措,保证资金更多用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上,避免金融资本在虚拟经济中过度循环,以此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强化金融服务数字化科技化的转型应用

一是坚持发展和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作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制定产业支持和财税支持政策,加强我省数字化基础的硬件建设,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提高互联网尤其是“5G”网络覆盖率,降低数字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成本。二是提高数字金融服务模式的认可度和信誉,缩小“数字鸿沟”。政府协同金融机构,通过多途径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实体企业对数字化金融服务模式的认知,培育企业的金融素养,强化实体企业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是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在获得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金融服务信息实时更新,利用数字化、科技化手段实现资金追踪、服务进度提示,以此为实体企业发展创造更便利的金融服务条件。四是注意企业信息安全性,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企业进行金融服务产品的选择扫除后顾之忧。比如在数据安全问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等涉及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政府及金融机构要做到灵活监管。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过程中我省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监管沙盒”机制,不断对金融创新作有效的监管尝试。

3.实现金融产品的多维创新

我省金融行业以传统模式为主,信贷、基金等金融产品种类创新性不足,应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信贷、投资等融资模式中以确保资金链。完善证券基金市场,通过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融资活力,如:积极参与债券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和拓展股权融资渠道。另外,科创板的筹备上市,为我省参与证券市场,解决融资结构不平衡、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也提供了良好借鉴。鼓励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采取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资本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优化,拓展投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同时对融资质量也要严格把关,以此为我省激发经济活力创造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4.打造开放包容的金融体系

全面深化更加开放的金融体系建设,特别是我省自贸区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一方面,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力军,产业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而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理应不断在自贸试验区的“东风下”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将金融产品和服务与自贸试验区基础产业紧密结合,打造金融服务的“私人定制”、“产业定制”以及“高端定制”,使金融能更加有效、贴合的服务于我省自贸试验区建设,并通过自贸试验区的集聚效应、创新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就投融资结算和跨境贸易而言,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创新有利于增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经营和投资便利化,提升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空间和服务水平;就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而言,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手续资金池管理有利于“简政放权”,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为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此外,在加大金融开放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避免出现因跨境资本流动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套利套汇行为。依托于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探索并建立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管系统、银行表外业务监控系统以及金融杠杆调控系统等,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和“利率洼地”和金融风险等方面的控制。

作者单位:

       孙英杰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青年项目)《数字普惠金融助力辽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LJKQR2021012)、辽宁大学2020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 影响研究》(LDQN2020002)课题组负责人

        孙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辽宁新型智库主任

       高兆洋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林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