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会刊  ->  详细内容
辽宁发展与改革(第69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2/23 10:52:15

辽宁发展与


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场疫情启示我们,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呼吁各国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充分认清经济形势   以发展眼光破解难题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冲击,世界经济陷入困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甚至成为某些国家的政策取向,让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世界需要拨开迷雾,客观认识经济全球化,以发展的眼光去破解全球化进程出现的难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教授大卫·辛奇利维认为,经济全球化依然符合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是客观需要和大势所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认为,一直以来,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强大力量,坚持经济全球化非常重要。

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维罗妮卡表示,经济全球化是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需求之举,也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必要之举,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疫情带来的挑战,需要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战胜此次危机

把握世界经济的,各方需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属性,推动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让不同国家和群体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确保产业链稳定畅通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使很多企业和生产活动遭到沉重打击。有人借此鼓吹脱钩论,但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在合作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依然是绝大多数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诉求。

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习近平主席为世界经济深度把脉,指明化解矛盾、走出困境的路径。

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阿泽维多表示,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发展对经济复苏、企业生存以及改善民生有更加重要和紧迫的意义。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称,抗击疫情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科学界在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框架下进一步加强合作,确保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的流通和交流。

经过数十年发展,全球供应链已具备较大黏性,无论是形成供应链或是脱离已成形的供应链都需要很长时间,不容易迅速改变。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罗奇表示,全球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打破供应链、施加惩罚或政治威胁将是代价高昂的误判,会削弱创新和繁荣。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财务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夏华声表示,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一直是实现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之一;重视全球合作分工以及自由贸易,才能真正释放世界经济发展潜力,对于各国加速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经济全球化以及多边主义体系下的国际合作,是减少贫困、维护和平稳定以及共同应对全球重大问题和挑战的重要途径。欧洲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格罗斯表示,在当前全球性危机面前,经济全球化框架下的自由贸易仍是世界经济复苏最为倚重的手段之一。

打造更高水平开放   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习近平主席宣介中国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提出中国方案。

中国致力于以更高水平开放有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仅在今年,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新增北京等新一批自贸试验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展现了中国维护多边主义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德威特表示,欧中加强经贸合作将向世界传递积极信号,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注入重要信心。

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咨询公司日前发布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0》显示,中国市场对大多数在华欧盟企业有着强烈吸引力,超六成受访者表示中国仍是其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内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中国还有适合创新的环境、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欧盟企业坚定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

夏华声表示,近年来,中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的举办,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淡水河谷全球对外事务总监马尔西奥·德莫赖斯表示:中国市场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我们将加快推动中国业务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个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将成为今年全球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上半年,不少外资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投资额1亿美元以上的外资大项目达320个。《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说,很多跨国公司报告二季度在中国市场取得强劲增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会员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5年的商业前景感到乐观。

中国一直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发展机遇,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维罗妮卡表示,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中国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向高精尖发展,加快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用通道,都需要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注重面向企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科技发展历程表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是创新体系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科研院所、高校等拥有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然而全链条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完善。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四个面向,需要依靠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夯实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需要建立产学研用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科学家与企业协同合作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只有科学家和企业人员之间能够毫无保留地进行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前沿科技的及时分享,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基础研究及新技术等成果转化。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知识产权使用的双向约束和保护制度,让创新要素充分流动。

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政策倾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任何一项技术的推广,最终依靠的是市场。当前,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拥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但让这些专利走向应用并非科研工作者的专长,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让科技成果更好转化,需要培育好科技服务业,更好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全社会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顺畅流动,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创新支撑,培育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生态体系。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科技发展史上,很多科技创新成果是企业完成的,很多基础研究上的创新,也是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的。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更好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研究员>

 

 

中国经济的深层优势和韧性活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经济数据,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延续稳定复苏态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加快,同比增长4.9%。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逆势上扬的发展成绩难能可贵。

从一系列指标来看,由负转正是一个共同趋势。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一个个转正数据,一条条“V反弹曲线,说明各项经济指标正在快速修复。有国际媒体表示,中国将向世界展示,其经济正在进一步摆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鸿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中国将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今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可以说,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深层优势和韧性活力,增强了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在总量指标不断恢复的同时,结构优化也在进一步深化,展现静水深流的长期潜力。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4.7%,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8.2%14.7%,都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服务业实现稳步复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9%7.0%,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表明线上销售、数字经济等活力强劲。这说明,疫情并未改变中国发展动力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变化的大势,而结构优化可以为中长期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在重大冲击面前的表现,更能检验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色。无论是总量的恢复,还是结构的优化,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面前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这背后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既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也为经济稳定复苏创造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一系列宏观政策组合拳出台,尤其是把扶持中小微企业作为重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实现精准滴灌,在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这些不仅说明中国经济基本面健康、基本盘稳固,更说明中国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日益成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驾驭中国经济、处理复杂局面的高超智慧与娴熟能力。

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多;国内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持续复苏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一些结构性问题也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季度增长0.9%,这说明生产和供给的恢复速度快于消费和需求,接下来更需要注重供需匹配。既要保持乐观、增强信心,也要针对结构性问题继续用好宏观政策工具,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确保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

经历风雨而见彩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有底气预期,中国经济在四季度将延续稳定复苏态势,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交上一份特殊的答卷。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科改示范行动成突破口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今后三年是国企改革的关键阶段。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922日在科改示范行动现场推进会上表示,要把科改示范行动作为重要突破口,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一系列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更加精准化的改革举措将实施,例如,各中央企业、各地国资委和科改示范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年度经营预算中优先确保创新投入商业一类的科技型企业要充分释放更大比例股权,支持引入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非国有资本;加快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确保科改示范企业2020年底前率先实现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率先全面推行用工市场化。

突破口 赋予企业更大改革自主权

今年4月启动的科改示范行动是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后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共选取了204户国有科技型企业,以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在此基础上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翁杰明表示,科改示范企业要更好地发挥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以及破解改革重点难题问题上的引领示范作用。他指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全国各级各类国有企业提出新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科改示范企业不但要落实好面上改革要求,而且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本相对更密集、涉及新兴产业或业务相对更多、增量改革空间相对更大等特点,在各项重点改革任务上主动作为、引领创新、先行一步、取得突破,成为国企改革队伍中的领头雁,更好带动面上改革向纵深推进。

按照部署,各中央企业、各地国资委和科改示范企业在既有改革方案和台账基础上,要认真对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方案、逐项细化措施、逐级狠抓落实。

翁杰明强调,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正确改革方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各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要赋予科改示范企业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对企业实施更加灵活的差异化管控模式,特别要注意防止企业集团总部职能部门成为制约改革的中梗阻。要制定尽责合规免责事项清单,对程序合规的投资、混改、重组、资产交易等产生的正常损失,按商业原则公平判断是非,以较长周期客观综合评价功过。

据透露,各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加快建立科改示范企业改革考核评估机制将推进和落实情况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等相挂钩。下一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考核评估和督查问效基础上,对科改示范企业实施动态调整,实现有进有退、优胜劣汰。

激活力 混改叠加差别化激励措施

在初创期,实施混改并通过员工持股解决创业团队的激励问题;在成长期,经过四期股权激励计划实现核心骨干员工与企业发展的绑定;在成熟期,以创新业务骨干员工跟投解决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的持续激励问题……近年来,科改示范企业海康威视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团队特点,因时因事灵活开展了不同模式的差别化激励。

海康威视在混改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探索实践,尽管有一定特殊性,但结合行业、区域、发展阶段、竞争态势等特点,持续通过强化正向激励激发人才活力的理念和方式,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翁杰明称。

他表示,各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要积极稳妥分层分类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商业一类的科技型企业,要充分释放更大比例的股权,支持引入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非国有资本,鼓励发挥积极股东作用;支持引入科技协同性强、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和建立创新联合体的战略投资者,达到改革创新“1+1>2”的成效。

据了解,目前众多科改示范企业都有相关计划。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京诚)董事长岳文彦在会上透露,推进子企业京诚鼎宇混改,目前初步确定战略投资意向方。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辰公司)董事长袁学民也表示,积极筹建混合所有制的开放式平台型科创公司。

在深化混改的同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还有赖于差别化激励的开展翁杰明表示,要优先支持科改示范企业用好工资总额单列政策,建立更具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分配机制,单列政策要优先考虑科研技术骨干、关键岗位和团队、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等群体。要逐一梳理评估科改示范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的必要性、可行性,选择合适的激励工具,针对高管人员、科研人员、技术骨干等不同群体,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公司筹划建立骨干员工岗位分红机制,目前正在进行人员类别划分和薪酬结构分析,建立利润、薪酬增量及效能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积极推进政策落地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开展中。岳文彦透露。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表示,2020年跟投机制在中电海康范围内开始推广。

增动能 加大投入完善用人机制

翁杰明表示,各中央企业、各地国资委和科改示范企业要强化科技战略引领,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年度经营预算中优先确保创新投入。要大力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给予事业平台和有效激励,构建多通道职业发展体系。要完善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善于通过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磨炼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翔在会上透露,入选科改示范行动后,公司研发费用占比从3%提高到5%,使得产品差异化由50%提高到80%。同时扩大科研技术人才处储备及柔性化引进,为公司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中冶京诚今年研发投入已达3.4亿元,超过去年同期30%。海康威视在安防产业主业领域始终保持8%10%的高额研发投入占比,2019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速高达23.26%

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人才队伍的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完善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据岳文彦介绍,中冶京诚下一步将对中层管理者及子企业负责人实施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实现刚性化考核。

袁学民也表示,天辰公司将生产经营和研发主要指标进行分解,通过签订岗位聘任协议及年度和三年任期业绩责任书,直接下达到每名班子成员。同步推动六个事业部负责人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五名。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开放合作

 

今年以来,中国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增长。不少外国媒体注意到,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不仅为中国经济稳步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将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发展。

法国《费加罗报》日前刊文称,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短视频应用等成功经验正被许多西方互联网巨头借鉴。文章认为,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得益于政府鼓励市场创新和行业竞争等。

巴西零售与消费协会网站近日刊文关注中国数字支付领域的创新发展,认为数字支付方式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市场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认为,得益于中国成熟的市场和有效的政府监管,创新的力量得到很好释放,并在市场中进行充分试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数字交易的快速增长。

巴西农业新闻网日前报道说,数字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国科技巨头凭借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完整的商业模式,能够系统性解决农业数字化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跟踪产品安全,促进精准营销并建立农业品牌。报道指出,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支付等技术优势,正成为推动中国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开放合作。印度尼西亚价值新闻网报道说,中国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在东盟拓展业务,给尚在发展初期的东盟电商市场带来了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等,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电子商务在东盟国家的发展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成为推动东盟与中国贸易增长的新引擎。

埃塞俄比亚通讯社日前撰文指出,数字技术正在融合非洲的各行各业,中国正成为世界数字经济和产业的发动机,中国可以与非洲开展合作,帮助非洲建设数字经济,实现合作共赢。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国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埃塞俄比亚通讯社在另一篇报道中指出,中国互联网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帮助全球抗疫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国企业旗下的百度研究院,面向全球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科学研究中心,免费开放其线性时间算法以及核糖核酸结构预测网站,有效提升了新冠病毒核糖核酸空间结构预测速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遵循市场规律,稳步推进5G商用

 

5G牌照发放后,全国多个城市加快推进5G建设和应用进程,提出5G覆盖和落地的明确目标。目前,全球5G基站部署总量已超过80万,而中国5G基站的总量已超过54.6万,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5G基站部署量也将达到80万。我国5G网络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未来3年,5G网络覆盖将会相对完善,届时5G市场的应用场景和业务创新也将正式开始发力。未来3年,5G仍将处于导入期,需保持定力、稳扎稳打,促进5G成功商用。

2G4G的演进,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从商用的元年开始一般均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5G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201966日,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目前,5G仍然处在市场的导入期,是5G网络的建设期和投入期。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5G远比前几代通信网络复杂,要求也高,应用场景也多。在这种情况下,5G标准是大量技术形成的一个技术聚合池,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随着商用的逐步推进,5G的发展将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应用,不断增加对新业务和新场景的技术支持。5G技术的演进和市场应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遵循市场规律,稳步推进5G创新和商用。

5G网络建设及运营投入巨大,不同的2B服务与场景对网络带宽要求、网络资源消耗等各不相同。特别是制造业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的一次性投入成本和后期使用成本都较高,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缺乏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5G网络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5G的商用应当以点带面,分步推,切不可一哄而上。特别应当关注“5G+工业互联网应用,考虑在工业领域布局5G网络,并研究和创新应用场景。

其次,系统研究5G在转向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市场的应用场景。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体量大,通过5G+工业互联网把众多的机床、机器人、加工机械等工业设备集成互联,并有效实施状态监测、故障预测和优化控制等场景。

第三,应当制定5G技术与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为5G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最后,各级政府应当高度关注5G技术将给城市发展、行业变革、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5G在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与引领作用。5G商用的逐步推进,将为老百姓带来更高带宽、高质量、高体验、高智能的5G生活。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7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在8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9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战略思想。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为了应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一种主动作为,不是被动的权宜之计,既不意味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否定和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逆转,更不是要走向闭关锁国,而是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的良性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历史机遇,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奇迹。四十多年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同时应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对外开放与否以及如何对外开放,不仅取决于本国的发展意愿和资源禀赋,而且取决于世界总体形势特别是经济形势。

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深陷滞胀泥潭。为摆脱困局,上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率先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动贸易、金融和投资自由化迅速发展,世界迎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的对外开放既满足了自身吸收国外资本、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需要,也满足了发达国家扩大对外投资从而扩大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需要。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并形成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格局,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GDP更加快速增长,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但同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压力也日益严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随着条件的变化,我国发展格局也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我国发展格局的变化,首先是由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决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新自由主义,虽然催生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给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带来短期繁荣,但也埋下了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种子。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除核心设计和制造环节继续保留在国内,将中低端制造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此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即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由于充分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资源和劳动力以及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发达国家的产业垄断资本获得了比以往高得多的利润率。在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美国高科技公司迅速崛起,利用垄断性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由于美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华尔街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巨大收益,并吸引规模巨大的产业资本转化为金融投机资本,产业资本也越来越依赖金融部门维持利润率。于是,美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和金融化趋势,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总体形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最终催生了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甚至孤立主义的泛起,使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世界发展格局陷入深度调整。

2008年以来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总体形势已经并还在发生重大变化。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各主要经济体更加倾向于强化各自的内部经济循环,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度调整,从而使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中国更加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战略的重要客观依据,也是立足做好自己的事情,以更加自主可控的确定性应对和战胜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从而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明智之策。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

只有把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和系统逻辑中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这一战略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这就是说,新发展格局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事实和内在趋势,由于疫情使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具有更多更突出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已具有新的重大阶段性特征,从而需要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在调整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主要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从内部看,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庞大、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和韧劲充足,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继续呈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正是根据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征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范围,提升对外开放质量,构建新型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以贯之的政策和目标,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就是说,即使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经济全球化逆流,中国也从来就没有动摇更没有放弃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国内大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自主性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如今,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也是一个经济大国,并逐步迈向经济强国。所谓经济大国,不仅指经济增长总规模,而且指具有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从经济增长总规模来说,2019年中国GDP总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二,按美元计算约占美国GDP总量的67%,中美经济总规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来看,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保障国家经济自主性和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基础。更重要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此外,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进一步形成了多方面优势: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许多高新前沿科技领域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创新日益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强,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结构持续改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有所回落并保持稳定;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力资源依然丰富,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达到4亿人,拥有超大规模消费潜力和市场;即将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基本公共服务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公平性更加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人民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这表明:中国经济内部发展动能和潜力巨大,已具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本特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进一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深刻认识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已存在新发展格局的客观事实,更要认识到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这一战略的实践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多个方面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上看,还有接近6亿人月均收入处于1000元左右,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然偏高;从城乡结构上看,城乡差距依然过大;从地区和区域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经济发展仍然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近些年来又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点;从国内市场的统一性来看,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市场竞争还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看,仍拥有数量众多需要技术转型和升级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以及大量仍采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小农户。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更多依靠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途径和方法,而不能依赖过去那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因此,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必须坚决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注重通过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扎实扩大有效需求;更加注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和实际消费能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流转更多更好依托国内市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国内统一大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整体效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趋势。但决不能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扩大对外开放对立起来,把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错误理解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逆转,理解为中国将主动与世界经济脱钩。必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经济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各个方面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既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贸易、金融、投资的重要对象和市场,同时又是世界众多国家重要的商品出口国、金融服务提供国和投资来源国,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器。虽然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一逆流,国际经济循环遭遇严重冲击,但基于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的经济全球化不会就此消失,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内在联系不会因此彻底中断。经济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只不过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深刻调整之中。中国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夯实自身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质量,而且能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贡献。

总之,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影响资源整体高效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才能使我国经济继续充满活力,使国内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的循环和流转更加顺畅高效,从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只有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对外金融活动和对外投资质量,才能既保持与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持续性,又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使我国经济更加行稳致远,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农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近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了5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今年已在全国面上推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74.5%的村完成改革。目前,这项改革已在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确认集体成员身份、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眼下,一场关乎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正在农村推进。这项改革名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此前已开展5批,共有28个省份、89个地市、442个县整建制开展试点,今年已在全国面上推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74.5%的村完成改革。按照要求,2021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剩余一年多时间,改革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专家表示,今后要继续用好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成果,全面确认集体成员身份,逐步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走好这三步,才能让农民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持续受益。

摸清家底,交出明白账

产权改革首先要摸清家底。然而,这对农村来说并非易事。过去,很多农村存在产权虚置、账目不清、分配不公开、管理不透明等问题。记者此前在农村采访时,一些农民反映,不清楚集体资产有多少,感觉集体资产看得见却摸不着。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清产核资。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姜卲丰说,清产核资要把握,避免出现新的糊涂账。就是对乡镇、村、组三级资产和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三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就是按照清查核实、公示确认、建立台账、审核备案、汇总上报、纳入平台6个步骤,全程留痕。

经过3年的努力,全国拥有农村集体资产的5695个乡镇、60.2万个村、238.5万个组,共计299.2万个单位,完成1.2亿张报表在线数据报送,农村集体经济的账本清晰起来。日前公布的全国清产核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集体账面资产6.5万亿元,其中,乡镇0.7万亿元、村级4.9万亿元、组级0.9万亿元;土地等资源性资产65.5亿亩,其中,农用地59.1亿亩、建设用地3.8亿亩、未利用地2.6亿亩。农民们反映,过去的一锅粥变成了现在的一本账,终于知道村里有多少钱、多少地、多少房子了

专家分析,从数据看,很多农村的账面资产家底并不厚,但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家底丰厚。从总量看,村庄之间分布还不均衡,有超过四分之三的资产集中在14%的村。从收益看,有10.4%的村收益在50万元以上,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城郊村和资源充沛的村庄。

尊重民意,成员要认准

接下来的难题是,谁是资产主人,如何确认资格,怎样折股量化。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村庄变迁、历史遗留下来长期未解决的难题等都造成了成员资格界定的复杂性。因此,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头戏,基本思路是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实践中,各地折股量化、股权管理方式各有特点。

确认成员身份,要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妥善解决成员边界不清问题。许多村组80%左右的人依据县级文件可以明确是否为成员;其余有争议的人员究竟是不是成员,最好的办法是让老百姓说了算,通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二级巡视员余葵说,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由农民群众民主协商形成具体标准,是成员身份确认的法宝。目前,全国共确认集体成员6亿多人。

成员确认比较难的焦点是出嫁女、入赘婿。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共有9户本地户籍出嫁女,成员身份确认时,部分村民提出反对意见。经过10多次会议讨论,最终认定出嫁女每人享受0.3股股权。而在相隔不远的花塔村,最大争论点在于入赘婿的成员身份确认。村党支部书记何建平说,女婿是外村的,虽然户口落下来了,但对村集体的贡献少,好多人最初不同意给股权。我们开了多次会议,最后同意的方案是,女婿如在村内有地就给全股,如没有地就给半股

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表示,在出嫁女成员身份确认的问题上,既要防止两头空,也要防止两头占

成立组织,农民享股权

江西省上栗县金山镇下辖21个行政村,有务农人口1万余人。镇长肖航涛介绍,当地以查全、登准、规范、管好为目标,对全镇农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让集体资产成为明白账;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原则,以村为单位,以户籍为基础,由村两委进行资格初审,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张榜公示,确认成员身份。在确产、确员的基础上,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强做大集体经济,农民既当家、又监管、还分红。

从全国来看,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工作基本结束,各地已进入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攻坚期。中央要求,有集体统一经营资产的村组,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经济发达村等应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余葵说,现在一些外来人口很多的村庄,村民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迫切需要明确村民委员会事务与集体经济事务的界限。目前,全国已有70.1%的村领取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

目前,天津市西青区全面完成了全区161个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区委书记李清说,161个村划分为城中村、经济强村和土地资源大村三大类,均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发展上分类施策。总体看,改革实现了分股合心、联股联心,同心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改革要大胆闯、大胆试,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先行先试地方立法,为国家层面立法提供支撑;加快制定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资格的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用地保障等政策。韩俊说。

 


善用改革思维构建新发展格局

 

 

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改革思维与改革方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9位改革、发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运用改革思维和办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高级专家曹红辉认为,树立正确的改革思维,采用适当的改革办法,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着眼全局和长远,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谋划和推进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说,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就需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要注重把握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与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关系,并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为改革注入更强的动力。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说。

改革办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从实践中汲取更好经验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推进改革不仅要求有正确的立场和方向,而且要有科学的办法。只有掌握适宜的改革办法,才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高效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说,改革办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与一定时期改革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要求相适应,即便是一些贯通改革全过程的基础性改革方式,其具体操作方法也必须适应当时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完善。要适应新时代改革的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科学把握和灵活运用改革办法。

每一次改革突破,每一个新生事物产生,每一项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于和印证于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与智慧。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在改革理念和办法上,要把握好在创新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发展的关系,对改革的探索与开拓,给予适当的包容性和试错空间,在实践中更好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及时汲取改革经验。

应为改革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兼容的机制、纠错与容错的机制以及改革成效的评估与监督的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持续改革的动力,不断优化改革的方案,提高扩大改革的成效。曹红辉说。

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说,要通过深化改革更好满足国内需求,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说,应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让供给与市场需求更有效地对接。同时,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增加居民收入,更好释放消费潜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国恩说。

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构建新发展格局,还要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促进国内市场更好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推进国内外市场相互联通。迟福林说。

 

 

<来源:人民日报>

 

打通普惠金融堵点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又是普惠金融的重要领域。我国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成效显著,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显示,截至2019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3.1%;全年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多增852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704万户,同比增长26.4%;当年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6.7%,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6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冲击,资金链紧张问题更加突出,也需要更多金融支持。对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协调部署,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协同发力,从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增大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发展、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担保、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予以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小微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金融服务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打通普惠金融堵点,以更好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首先,创新金融产品,解决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行业地位、资产构成、经营模式等,决定了其金融服务需求具有自己的特点,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也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如在信贷产品方面,需要结合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较少,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占比较高的特点,更多地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更多地发展信用贷款产品,减少对不动产抵押的要求,让信贷产品更符合小微企业的资产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特点。

其次,增加科技运用,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不畅的问题。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采用人工服务方式,依靠传统物理网点渠道,不能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不利于金融机构降低服务成本。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在小微金融领域更多地加以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优化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把更多的金融服务往线上迁移,更多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让小微企业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

再次,完善数据共享,解决小微企业经营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规范、对外披露不及时,金融机构无法全面有效了解小微企业,不利于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受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简单依靠小微企业单方健全财务信息并强化对外披露,可操作性较低。因此,需要推动多维度替代数据的整合共享,统筹推进小微企业税务、电力、社保等涉企公共服务数据共享,统一数据标准,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解决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足进而影响其获得信贷支持问题。

最后,强化政策传导,解决小微企业支持政策落实不及时的问题。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国内出台了多项政策,需要及时有效贯彻落实。在这方面,也需要持续开展银企对接和交流,及时向小微企业宣传最新政策,让小微企业充分了解并运用优惠政策。同时,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引导作用,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金融资源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需要发展好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金融资源获取。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打通普惠金融发展堵点,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降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取成本,切实让金融有效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思想纵横:勇于开顶风船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促使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深刻调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更加需要透过纷繁表象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趋势,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勇于开顶风船,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加速迭代,经济活动越来越超越国界,世界各国逐渐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融通的经济贸易格局,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到倡议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始终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压舱石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展现出十足韧性和潜力。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好于预期,并在6月份双双实现正增长,外贸结构更加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刻,我国交出的成绩单尤为难能可贵,不仅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动力,更提振了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的信心。

经济全球化经过多年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暴露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和全球治理的滞后性,一些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更是加剧了这些问题。特别是美国一些政客奉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为转嫁国内矛盾、维护一己之私、推卸抗疫不力责任,破坏国际抗疫合作和经贸交流,导致国际经贸摩擦加剧,世界经济复苏受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逆流而动注定没有出路。尽管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一些回头浪,但它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企图依靠逆全球化方案来解决经济全球化遇到的问题、解决全球发展的问题,违背历史规律,无异于饮鸩止渴。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积极寻求发展利益最大公约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才是增强世界经济生机活力的正途。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即使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中国依然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将以更低的关税水平、更短的负面清单、更便利的市场准入、更透明的市场规则、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危中寻机、转危为机,就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历史的大江大河奔腾向前,谁也无法阻挡。在这个各国经济联系已经深入到毛细血管的信息时代,很难想象世界经济的大海会退回到一个一个小湖泊,各国也不可能退回到相互隔绝的状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将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造福世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高标准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工商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携手推进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

 

1010日,全国工商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召开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推进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商会团体标准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标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规范;标准化,在便利贸易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全国工商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全面加强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推进工作,着力促进商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民企,助推国家标准化战略实施

目前,全国市场主体超过1.23亿户,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到了90%以上;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为主体的商协会超过10万家;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于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作为标准化的主要实践者,已成为标准创新的重要力量。据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介绍,近5年,浙江省为主制定的2019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80%以上由民营企业主导或参与;全省累计研制浙江制造标准近1800项,由民营企业主导制定的占80%以上,实施比重达到90%以上。全国评出的381个企业标准领跑者,浙江占60个,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大力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民营企业潜力巨大。

据统计,2019年全国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新注册企业55962家;通过平台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373131项,涵盖产品651795种。与2018年相比,年度公开标准数增加33283项,涵盖产品种类增加34436种。截至20209月,已有28万多家企业声明公开了156万多项标准。这里面,很多都是民营企业。

标准,引领民企提质升级

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广大民营企业正在推动大量技术创新成果融入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实现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将标准化作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优先之选、解决之道。

新奥既是标准化的参与者,又是标准化的受益人。”1010日,在全国工商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的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推进会上,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表示,新奥创业31年,形成了上千项企业标准,参与制修订了80余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并承担了10余个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特别是以标准为牵引,新奥集团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支撑了企业的长足发展。新奥的昨天,得益于重视标准;新奥的明天,更离不开标准引领。

全联新能源商会会长、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特别谈到,我们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标准的引领。比如,我国已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发布了10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涵盖基础定义、整车、关键系统和部件、充电接口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有力支撑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提质升级。

标准,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

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是开放合作的共赢通行证。把握国际规则、参与相关标准化建设,是我国民营企业成长为世界性企业的关键一环。标准化,便利民营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强化中外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全方位合作,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降低民营企业走出去成本,助力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民营企业中,正泰集团对标国际标准,自主开发的产品性能指标均达到IEC标准,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省创新一份标准、一次认证、多国证书模式,发出国际合作认证证书198张,打造民营企业出海的标准通行证。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代表的众多专业市场积极开展亮标对标提标行动,推动浙货行销全球。依托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民营龙头企业,浙江争取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国际标技委(ISO/TC321)秘书处落户杭州,在电子商务领域主导制定2项国际标准,让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有了新的支撑。

团体标准,为商协会赋能提能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化法》,首次明确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强调国家鼓励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支持在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这为商会自主开展团体标准工作、运用标准推动商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

20203月,全国工商联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引导和规范工商联所属商会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意见(试行)》,为发挥商会在加强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开展行业自律和建设民营企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和保障。截至20209月,已有3800多家社会团体发布了17000多项团体标准信息,覆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进一步丰富了标准的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需求。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民营企业通过国际标准化活动走向世界、打开国际市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国工商联成立了全国工商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特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前主席张晓刚同志担任主任。八提升、八支持:合力推进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促进商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助推商会发挥自律作用,近日,全国工商联与国家标准委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新发展格局,明确八提升、八支持措施,助推民营经济领域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即在提升标准化意识、标准建设水平、标准实施应用能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标准化国际合作、标准化工作引导、标准化服务品质、标准化工作保障机制等方面协力共促,共推商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商会自律能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战略合作协议的支撑下,各级工商联及所属商会将紧紧围绕三助力、一主导、一协同,即在助力国家标准化战略实施上发力用力、在助力民营企业迈向高质量上发力用力、在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上发力用力、在商会团体标准建设主导作用上发力用力、在国际互联互通协同作用上发力用力,共同推动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优化营商环境人人都是参与者

 

我们企业申请一项政策优惠,在南方的分公司,当地公务人员登门帮助申请,而辽宁公司去相关部门申请时,却被告知等文件、等通知我省一位民营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一热一冷的温差必将带来发展的差距。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元素,事关发展,决定未来。营商环境建设被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我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东北地区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很多干部还是时常用惯性思维方式来面对问题——“等靠要”“推拖绕,认为自己是局外人,问题是别人的,与己无关。

我们在调研督导中也发现,有的干部主动为市场主体考虑和服务的意识欠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不行,而不是想办法如何;遇到问题不是把自己摆进去,而是先把自己甩出来。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祝国勋说。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无错的思想顽疾,一度制约我省一些干部担当作为,成为阻碍振兴发展的软钉子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导致一些干部光说不练、做而不实

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建教研部主任储霞认为,干部缺乏主动服务的主人翁意识,说到底还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储霞认为,要从思想上清障,一方面广大干部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甘当店小二;另一方面,广大干部要摒弃营商环境建设二线思维,把自己摆进去,主动认识到解决群众、企业的困难就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走出舒适圈,钻进问题圈,需要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观念,破除事不关己当看客、不愿担责怕麻烦的认识。

今年,辽宁海帝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宪在南方某地区申请某项业务时,就遇到审批件缺少的问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主动说:您别折腾了,我来想办法。金宪感慨地说,把自己摆进去,不是要求公务人员盲目奉献、违背规则,而是培养起融入精神,懂得换位思考,把群众和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企而不的问题。

我们期待政府部门主动到企业来,和我们一起找思路、破难题。辽宁海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治辉告诉记者,企业所在的鞍山市正在推进三个互动,即干部与群众互动、与企业互动、与基层互动。鞍山市选派1.7万余名优秀干部进驻企业或到企业挂职,针对企业需求,协调落实相关政策。他们认为企业的困难就是自己的问题,想尽办法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这是一个好的转变。李治辉充满期待。

优化营商环境,每个人都是局内人。做局内人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要练就过硬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营商环境问题仅靠改善服务态度是不够的,应尽全力用新理念、新办法、新举措把过去不能办成的事办成了,把困扰群众、企业的难题解决了。辽宁省湖北商会会长丁碧存建议,微笑服务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让改革创新者尽责免责的工作机制,形成为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撑腰鼓劲的氛围。

以前开发商在动工建设前,需自行对地块进行文物勘测,前段时间,有关部门将这一审批事项提到土地出让前置环节中,这为项目建设节约了不少时间。沈阳市某地产公司项目经理说,政府职能部门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便利。

自己费力了,群众和企业就省心了;自己麻烦了,群众和企业就痛快了。对该办能办的事情痛痛快快去办,上午能办的不拖到下午,今天能办的不等到明天。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从旁观者当事人,从局外人局中人,只需向前跨进一步,关键就是把优化营商环境当成我的责任,把为群众、企业办事当成我的荣光,变要我服务我要服务,养成思想自觉,形成行为习惯,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来源:辽宁日报>

 

双循环模式下我省进一步促进

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展飞地经济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和吉林考察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开放合作重要精神和中央实施 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启动飞地经济以来,辽宁省飞地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成绩突出。2019年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辽宁飞地经济继续延续蓬勃发展之态势。但是同发达地区飞地经济成熟模式相比,我省飞地经济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开局良好,同时也遭遇了发展瓶颈,加上疫情冲击和中美关系持续恶化,我省飞地经济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显示已升级为美国全方位封锁绝杀中国迹象,两国关系呈现大面积脱钩态势,其欧洲盟友亦可能随时跟随。中国被迫启动立足经济内循环基础,积极发展国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双循环模式下,我省需要通过制度供给和机制创新,以问题为导向,实现飞地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在双循环模式下,就我省飞地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城施策,飞地经济兼顾高中及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

各地发展飞地经济都无一例外高度重视和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集群式、全产业链或高端产业,希望能够弯道超车,加快推进飞入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经济发展双循环理论的提出,要求全面发展飞地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应兼顾中低端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

辽宁飞地经济发展要因城施策。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要集中资源培育、发展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以提升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继续适度瘦身,尤其是向沈阳大都市圈内的周边城市加快转移一般性产业。长三角、珠三角及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地发展飞地经济经验显示,经过多年培育与发展,上述各中心城市已与周边地区形成了经济资源优势互补、产业结构错落有致的经济发展格局。目前,上海等特大城市已进入去工业化阶段,对沈阳和大连两个新一线城市的发展趋势,可提前规划,落实实施。对辽西北等欠发达地区,飞地经济可兼顾引进一些有环评资质的一般性企业和中低端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收入和就业,实现脱贫攻坚。

二、扩大内循环,构建与周边国家及欧洲地区可持续分工合作体系

1加强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及欧洲的分工合作

一是中国与东盟同属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体系,依据自身比较优势承担不同生产环节,形成高水平的产品内分工关系。随着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美国作为终端消费市场对东盟国家施加影响力已扩展到经济领域,强迫东盟在经贸领域与中国脱钩。为此辽宁加强与东盟国家发展飞地经济,需重新调整策略,将东盟纳入内循环体系,深挖双方经济内生增长力,对东盟投资生产的产成品要转向产地生产和中国内地及当地消费,减轻对欧美消费市场依赖。

二是辽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与欧洲市场处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两端。经济内循环形势下,辽宁一带一路”“飞地经济发展不能再继续仍将东道国作为转移省内过剩产能的出口平台而导致过度竞争,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工作重点应转向东道国国内,打破其条块分割,尤其是提升东道国城乡联动性,将东道国经济增长潜力转化为可见的经济成果,为我省飞地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

三是面向欧洲开放合作是辽宁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我省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但升级转型较为滞后,制造业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德、法、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拥有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国内市场狭小,期望扩展国内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双方产业发展基础相似但又优势互补,处于不同的制造业价值链环节,双方发展飞地经济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关键产业开放合作。中德产业园宝马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飞地经济建设项目。另外,应加强与法国和意大利的航空航天、农产品、医药品、化妆品、中高端品牌服装服饰等优势产品,核能及汽车等传统领域产品展开合作。发展生态环保、银色经济金融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2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在特朗普总统美国优先外交策略下,当前有望加快推动我省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除传统日用消费品领域,在农业、制药业、耐用消费品生产制造领域,例如汽车供应链合作及生产资料、机器人、其他装备制造业以及数字经济领域与日韩开展广泛合作。韩国在通信技术领域、日本在硬件技术方面,例如机器人、大数据等占据优势,我省则是装备制造业大省。尝试进行现代服务业跨境合作和数据交流共享,开展数字经济合作。

3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吸引稳住FDI

从发展的角度,全球飞地经济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民族飞地经济、资源型飞地经济FDI 飞地经济和中国产业转移背景下的飞地经济

近期沸沸扬扬的华晨债券异动报道,引发了辽宁FDI飞地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思考。FDI是华盛顿共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产物。发展中国家的FDI,如果不与当地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紧密配合,不融入本地经济体系,也不改变原有全球生产体系模式,只有税收优惠激励的FDI政策,并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墨西哥IT产业发展及其他国家相关案例已经证明,这种FDI政策是失败的。因此,辽宁FDI发展需要避免类似于中德产业园宝马项目中宝马集团持有75%华晨宝马股权案例的再次发生。

三、多措并举,解决飞地经济资金短缺问题

当前,我省飞地经济发展资金不足仍是首要问题。飞地经济主要实行园区管理和产业发展模式,飞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托财政资金,缺口较大,园区投入有待加强。建议多措并举,重点做好飞地经济资金支持工作。扩大包括民间资本、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直接投资、产业开发基金)及外向资金引入(跨境金融服务)等融资渠道,将专业基金合作纳入重点方式,是辽宁飞地经济发展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与政策性银行开展合作。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和国开行政策性资金、开发性资金可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等对口性飞地经济建设的首选资金来源。

二是重点发展飞地经济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强化社会资本参与飞地经济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飞地经济建设,尤其需要调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建议采取财政存款挂钩、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激励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性。

三是建立飞地经济财政担保,与银行共设风险补偿基金 

鉴于商业银行贷款押品足额的刚性原则,建议政府与银行共设风险补偿基金。以担保金方式存入银行指定账户,合作银行以担保金额度放大若干倍,为飞地企业提供融资。贷款违约时,风险补偿基金可为代偿。既强化了银行对优质飞地项目的授信意愿,也满足了飞地企业的无抵押贷款需求。

四是尝试发行飞地经济专项地方债。对重大飞地项目,建议探讨发行专项地方债。项目投资规模、预期收益、投产年限等由第三方市场评估,债券利率、期限也由市场决定,债券偿还则由市场机制完成。

四、培育飞地两地统一市场标准对接与结果互任机制

飞地经济是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经济,需要两地政府在行政、社会事务及市场层面展开充分合作,加强统筹协调。建议进一步让渡放权,如建立统一市场,开展统一标准执法,探索行政许可权力的跨区域互认,在制度机制上进行标准对接和结果互认,甚至可整建制引进现金管理团队和让渡政府部分相关行政权力,提升我省飞地经济管理水平。

五、积极发展反向飞地

反向飞地由欠发达地区主动发起,到发达地区设立域外飞地,消化吸收发达地区所凝聚的产业氛围环境和各种软资源,实现孵化在南方,生产在北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可集聚异地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跳跃式转移,成为后方生产基地强大的发展动力。应鼓励和引导省内域内企业发展反向飞地经济,在发达地区建立异地研发机构或职业学校,尤其支持大型央企、国企在江苏、浙江飞地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反向飞地经济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上,应多向江苏学习强势政府推动飞地经济。同时,也要积极培育浙江省飞地经济”“由下而上的市场性发展基因。

六、培育一批知名的飞地经济品牌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也是创新的动力来源。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情况下,化解被孤立,发展飞地经济,需要更强化与域外或全球最好的企业合作。欧美在国际上拥有相当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批在世界上拥有技术优势和话语权的全球化企业。辽宁要提升全球资金、资源整合及人才吸引能力,就要有意识强化培育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飞地经济品牌企业。这是辽宁做好内循环的根本性基础条件。

 

 

来源:辽宁省体改研究会建言三十四期>

 

 

 

 

 

加快推进辽宁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辽宁沿海港口资源丰富,临港产业门类齐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辽宁积极促进港口整合,搭建海陆空立体丝路,构建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一是港口整合成效显著。辽宁省6个港口原来由于腹地交叉,各港口间对腹地资源的竞争比较激烈,导致港口群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进而整体竞争力下降。近年来,辽宁积极促进港口资源整合。20176月,大连港、锦州港以及营口港签署《港口合作框架协议》;20191月,辽宁港口集团成立,辽宁省政府与央企招商局集团正式签署增资协议,对辽宁港口集团实现控股,引入中央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整合大连港与营口港,分别主营外贸航线和内贸航线,实现错位经营。2020年一季度,营口港股份一公司吞吐量同比增幅34.6%;大连集装箱码头公司24小时作业大件船舶4艘次,创公司单日作业大件船舶艘次纪录。二是海陆空立体丝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空中丝路国际及港台航线达到55条,沈阳机场和大连机场分别新增德国、美国、意大利、柬埔寨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市航线。试运行大连新西伯利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开拓辽宁新疆中亚铁路物流新通道,启动TIR全球货运便利通关系统,加快推进大连港壹港通智慧物流跨界服务大平台建设。三是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构建基本完成。目前省级和沿海各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和促进临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已制定完成。大连长兴岛恒力石化炼化配套码头工程等5个港口码头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大连铁越集团物流配送中心、营口港中俄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也被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中期调整规划。

辽宁的港口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民展,但在港产城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集疏运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沿海与内地以及公铁水路网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路网密度较高,但港区内铁路、公路联运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国际运输通道较为欠缺,尚未形成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海空铁枢纽。二是临港产业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工业产业链短且不完整,例如,瓦房店轴承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保障的网络产业分工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产业所占比重不高,未能有效支撑向新型港口城市的转型,经济发展潜力仍未得到有效发挥。临港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问题依然存在,高能耗的问题仍然突出。三是港口条件需进一步完善。软实力有待提高,港口相关服务尚不完善,与长三角、珠三角港口差距较大,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四是城市经济与贸易港口发展的协同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对贸易大港的支撑作用不足,城市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为高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辽宁还应继续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创建辽宁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为抓手,坚持以国际化思维谋划发展、以国际化标准建设城市、以国际化眼光聚集资源,走具有辽宁特色的港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高辽宁省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1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推动辽宁港口整合发展

进一步依据辽宁省不同港口各自优势及腹地状况,实现错位发展,整合资源。将城市管理、产业引进、港口运营同辽宁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港口干线资源建设同辽宁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寻求港产城融合发展。

进一步完善港口合作机制,实现港口资源的整合,通过整合优化全省港口资源配置,集约化利用港口资源,促进辽宁港口进一步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实现港口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和港产城的有效协同发展。通过港口整合,全面发展港口有关产业,包括临港产业、海水养殖、盐化工等,着力依托沿海优势,发展海上风电、远洋捕捞、海上牧场等,加速产业集聚化发展,建成生态园区。进一步扩大向渤海和黄海两翼的开放,实现港产城联动发展,扩大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影响力,着力将其打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2建成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亚欧海陆空大通道

以港口为依托,进一步提升辽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支撑和保障双方人员往来、货物运输、信息传输以及能源供给。

大力扩展港口中转业务,积极完善与环渤海其他港口之间的互相支撑、互相补充、高效畅通的航线布局;完善疏港铁路网建设,逐渐缩短城市与港口之间、城市之间的距离。以港口为中心,逐步实现港口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的无缝对接。完善多港区联动制度、航空物流枢纽中心建设,打造综合交通网络,建成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口港海铁联运、沈阳跨境铁路通道建设,构建沈阳营口陆海联运系统。

深入推进通道建设,发挥海铁联运优势,构建完善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建成联结辽宁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东线的铁路网;完善辽蒙新通道建设,实现阿拉山、霍尔果斯口岸和辽宁港口的连接,将辽宁省港口建成中亚和西北地区最便捷和高效的出海口。

将港口服务功能前移,围绕辽西北地区重要铁路、陆路交通枢纽,及重要货源和边境口岸城市布局内陆港建设,将其作为辽宁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桥头堡;进一步加强同山西、新疆、内蒙和宁夏等内陆省份的联系,通过在这些地方增设内陆港,充分发挥辽宁港口优势,将其建设成为链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这些内陆省份的重要的交通枢纽。

3加快城市功能扩展,提高城市对港口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快城市功能扩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水平的提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全面完善道路、管网、供水、供热、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优化城市管理水平。

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一批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的城市功能载体和配套设施,形成居住、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教育配套、卫生医疗、体育休闲等中心,建成完备的教育配套体系。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以临港产业、高端制造、新兴产业吸附相关商务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协同发展,形成高生活品质的港城新形态。

增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海洋污染防控,淘汰落后产能,使海洋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持续推进重点海域、岸滩、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进一步提高海洋灾害应急预警报能力。

4完善产业功能布局,发挥临港产业对港口与城市的支撑作用 

全面释放临港产业发展平台潜能。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外溢效应、规模效应。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加快建设沿海钢铁产业群、石化产业基地、盐化产业集群、煤化产业集群等沿海重化工基地。加速外资项目聚集,突出特色园区开放发展,以提升港口的产业拉动、腹地扩展等功能,推动港口与中心城市的互动。

积极培育海洋经济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推动海洋经济从沿海向内陆辐射,打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延伸海盐化工、船舶修造等循环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推动宜渔资源开发和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名优特海产品健康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精品渔业。

5优化服务保障新机制,为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以高标准建设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切入点,深化同东北亚重点国家的合作,积极对接中非、中拉、中阿合作机制,不断扩展开放新领域、拓展国际合作新区域。优化服务保障机制,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深入进行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并将已经形成的有利于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全省范围,创造适于改革和开放的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为全面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本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JL08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90021)、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7AJY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辽宁省体改研究会建言三十五期>

 

 

解决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安全的对策建议

 

20176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起,我国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高校信息泄露等问题仍时有发生,目前高校还存在很多信息安全隐患。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应从制度环境和物理环境方面着手,加快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信息系统及其关键业务程序支持的能力。其次要在技术层面上通过完善大数据管理制度和利用大数据进行安全监管等措施来改善高校信息安全水平。同时,要强化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立法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历时短、速度快,网络上的信息泄露等问题还比较严重,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势在必行。应该着重从大数据监管、组织规划、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宏观设计,完善大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大数据信息安全的宏观设计,强化大数据统一监管,构建大数据信息安全人才体系,以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指导高校信息安全行为,使高校信息安全水平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而逐步提高。

二、提高应对物理环境的能力

高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信息系统及其关键业务程序的支持,信息系统自身的复杂性使它容易受到各种物理环境的攻击,如产生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如雷击、地震、洪水、火灾等)、静电、灰尘、潮湿等,导致高校信息系统运行中断,数据丢失等,增大了高校信息安全的风险。因此,建议高校做好应对自然因素引发的灾难方面的预案,以最大程度降低灾难带来的损失。

三、应用第三方保护软件保障高校个人用户的信息安全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不断推出的第三方保护软件目前能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高校内的网络用户可以自行下载安装并及时更新第三方保护软件来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

四、完善大数据管理制度

大数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需要通过分析、计算、统计才能得到并加以利用。大数据在存储、分析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因此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目前,高校现行的大数据管理制度还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

五、利用大数据进行安全监管

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安全工作不能只依靠信息安全软件来防护,还需要从技术维度利用大数据的相关技术来保护高校的信息安全。大数据环境给网络信息安全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利用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隐藏在大数据中的网络攻击路径和记录等,有效增强高校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高校也可利用大数据对高校师生在校园内部用单位分配的访问账号进行网络访问的信息进行实施实时监测,及时对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出预警,保护高校的信息安全。

建议构建大数据全生命周期运行保障体系,在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等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防护,有一些数据加密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数据传输可以采取VPN技术建立数据安全传输通道。在数据存储阶段运用数据脱敏技术、分布式云存储技术。数据灾害备份等技术提高其存储的安全性。在数据使用时,通过访问控制、数据溯源等技术,确保数据访问可管控、可溯源追踪。

六、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强化培训和激励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用个人的设备接入校园内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给高校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增大了管理难度,降低了高校对校园内网办公设备的可控度,给黑客和潜藏病毒带来了可乘之机,使高校内部信息泄露的风险无形中增大了。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安全隐患还来自于高校师生们应用大数据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分析等。在当今大数据时代,高校为了提高高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应不定期对高校师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使大家在使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接入内网时,主动做好防护措施,保障信息安全。

高校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影响高校信息安全的因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信息安全技术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高校应定期安排信息安全技术人员进行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增强安全意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信息安全应对技能。

高校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信息安全技术人员加大考核力度,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违反规定或表现不佳的加以惩戒,督促高校信息安全技术人员更加主动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努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大数据背景下,当前高校的信息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只有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才能解决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问题。高校在改进信息安全防护机制时要从大数据本身出发,按照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方案的步骤给出信息安全解决办法。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防护从思维模式上发生了转变,用从数据出发寻求最优防护方案来替换从问题出发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

 

<本报告是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安全影响因素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JG18EB162)成果。>

 

 

 

 

<来源:辽宁省体改研究会建言三十六期>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