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
建言(第三十八期) |
|
辽宁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 建 议
韩旭 刘志中 孙娜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历程中,党的政治建设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创到更为明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稳步前行到曲折推进,改革开放时期调整恢复到创新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到地位跃升四个发展阶段。百年发展实践历程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逐步创新发展,积累了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政治建设优良传统,结合辽宁实际,创造新经验,推动新实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能力研究作为“四史”研究的着力点,学好“四史”汇聚奋进的“辽宁力量” 一是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把学史明智、鉴古知今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在学“四史”中,辽宁省党员干部要从“四史”学习的现实价值来把握好学“四史”的价值维度,要从唯物史观这一认识社会历史及人类发展规律之方法来把握学“四史”的理论维度,要从整体性视域来把握学“四史”的实践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经济发展创造和培育了稳定的秩序氛围,塑造了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制度成本和不确定性状况,与此同时,形成了卓越有效的经济治理能力。 我国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生动表明了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要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分析框架中真正理解变革与发展,需要引入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 正是由于党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整合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合力,形成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大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能力集中表现在:党通过理念引领、发展战略选择、体制机制变革等一系列相关手段和措施开展有效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发展成果公平共享等。 二是把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能力作为辽宁“四史”研究的重要着力点。今年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要以此为契机,推动“四史”研究。“四史”是理解中国发展道路和东北振兴发展的一个关键变量,也是新时代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灵魂”。通过党的经济治理能力的视域分析,把党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纳入其中,能够更系统深入地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坚定“四个自信”。党通过突出重点任务保障提升经济治理能力,通过直面问题导向提升经济治理能力,更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提升经济治理能力,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能力的研究有助于为学好“四史”开辟重要理论生长点。 三是学好“四史”重在实践。辽宁省要深挖本地“四史”资源,结合在辽宁革命和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通过重点研究和挖掘“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抚顺雷锋纪念馆”等“四史”资源,展示其蕴含的精神财富,凝聚起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把“四史”精神切实传递到提升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水平、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方面,有力发挥党在整个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辽宁地方治理现代化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治理主体积极性,推进制度化的演进和发展,降低辽宁地方治理的成本和风险,凝聚地方治理合力。基于此,必须从制度本身的内部结构出发,构建适合辽宁地方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基础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体系架构,从而通过不断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扩大制度效能的受益群体,增强公众的制度意识等途径来提升制度效能。运用区块链等前沿战略性技术,提升治理的实效性,实现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范式革新,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以高效治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辽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以区域协同治理作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路径,开创区域协调发展道路 一是高度重视基于区域协同治理视角的新型治理范式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核心的改革包括:以放权让利的市场化取向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的专业化取向为核心的政府体制改革,以及以管理权限下放的地方积极性取向为核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这三大紧密相关而又彼此嵌套的核心举措形成了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之区域经济竞争与以“跨域经济区”为纽带之区域经济合作这一既彼此冲突又相互配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并在地域、区位、文化、产业等优势与国家战略的融合作用之下, 演变出立体化的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态势。因涉及跨域公共事务协商与处理,涵盖包括中央政府层面与省级政府层面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亟需构建一种基于区域协同治理视角的新型治理范式。 二是整体架构区域协同治理体系。区域协同治理的可行性依赖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一盘棋”思想指导下,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国家发展规划作为战略导向,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重要依托,以党的政治建设统揽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紧盯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积势蓄势谋势,找准突破口,用实干来迎战,以业绩来作答,涵盖决策、规划、执行、监督和评估于一体的治国理政这一整体架构,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成效,高质量推进了地方治理工作。 三是多举措推动东北区域协同发展。东北三省地区文化相似,历史连绵,经济相连,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经济竞争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生产要素流动较为困难、招商引资政策各自为政、生态保护制度沟通不足、公共服务制度不够统一等体制、机制与制度壁垒情况。东北振兴,辽宁先行,“十四五”时期,我省迫切需要从协同治理的视角率先提出推动东北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重构区域治理的新型范式,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现代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创具有普遍意义的协同发展之路。要突出沈阳、大连在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牵动作用,加强沈阳、大连协调联动,促进相关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形成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建立东三省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东北地区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环境治理、市场拓展等方面打造共建共享共治服务平台,健全区域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宏观制度,理顺纵向分权的权责分配和调控,构建横向分权的多元化治理网络,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推进跨区域协同合作发展,为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高水平推进辽宁地方治理“制度图谱”建设,协调发展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是建设高水平地方治理现代化制度图谱。落实国家治理重大举措,创新和发展制度体系,地方治理的重要意义不容小觑。地方治理现代化缘于现实问题的倒逼和人民的期待,体现在民主、协商、高效、合作、法治、分权等诸多核心要素方面,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建设的支持和保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辽宁地方治理现代化要将党的领导嵌于地方治理之中,通过党委、政府、社会共同参与互动来保证和落实。辽宁省要紧密围绕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目标,完善和健全一整套相互衔接、浑然一体而又不可割裂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发展一条彼此交织联系又有着内在逻辑轨迹的制度链条。通过高水平地方治理现代化制度图谱建设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改革协调有序推进。 二是把握好制度建设协同化各个环节。制度体系建设协同化的诸多环节均不能离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从制度生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建设协同化可以融入制度体系建设、制度运行过程以及制度保障机制之中。政治与经济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性领域,政治制度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制度体系建设协同化,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协同并进。制度运行过程协同化,要坚持政治制度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协同发展共进、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良性互动、有效融合。制度保障机制协同化要求必须明确政治建设在价值理念、参与态度与信任关系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来保证制度运行支撑体系的协同秩序。 三是推进辽宁地方治理要做好“三个坚持”。新时代辽宁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制度图谱,是确保党和中央各项部署、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的重要前提,是集成推进辽宁地方治理的“路线图”。第一,要坚持鲜明政治红线,凸显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地方治理的内在灵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党员干部是辽宁地方治理现代化美好愿景的重要描绘者,党员干部对治理现代化的理解和态度影响着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效。第二,坚持制度创新主线,构建新时代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地方治理的精髓要义。要找准定位,既要把握共性要求,更要解决现实需求,牵住“制度”这个“牛鼻子”,着力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地方治理制度体系。第三,坚持创新方法路径,着力补齐治理短板弱项是地方治理的固本之举。要直面辽宁地方治理领域的真问题、真矛盾、真瓶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在坚守、创新和突破中不断开创解决路径。 作者单位: 韩 旭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辽宁大学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探索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刘志中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孙 娜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辽宁省新型智库主任
|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