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会刊  ->  详细内容
辽宁发展与改革(第70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2/29 13:07:09

辽宁发展与改革



中国坐稳全球经济复苏头把交椅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均高于10月增速。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快于前10个月增速;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增速均为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中国多项经济指标实现首次“转正”,多项指标增速再创新高。

外媒对此广泛关注并作出积极预测:中国经济平稳复苏为2020年动荡中的全球经济增添一抹亮色,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有望为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强劲驱动力。

亮眼数据让人印象深刻

“12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非常亮眼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这些数据给经济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在报道中提到。

彭博新闻社网站发表题为《中国刚刚展示了世界多么需要它》的报道称,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1至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这些数据都符合经济学家的预测。鉴于消费者对始于第二季度的复苏反应迟缓,零售额同比5%的坚实增长尤其令人鼓舞。中国可能是今年唯一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报道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破坏了全球经济,但中国是一个明显例外。今年,全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3.5%。摩根士丹利公司预计,美国的GDP将下降3.5%,而欧洲的GDP将下降7.2%。与此同时,它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GDP的正增长。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一个特例。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称,中国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中国全年的GDP将增长,外汇储备将保持稳定。全球首席财务官委员会在其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调查报告中,上调了中国经济展望预期,认为中国正逐步摆脱新冠肺炎疫情阴霾,实现经济增长。这一调查的受访者们还把中国经济展望从第三季度的“稳定”上调至“温和改善”。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11月,中国的经济活动全面复苏且势头强劲,工业生产、投资和消费者支出均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各类指标发出积极信号

“港口日益繁忙、集装箱供应短缺,是在发出积极信号,表明中国的外贸在逐步升温。”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中国最新的出口集装箱运输指数创下历史新高,集装箱供应短缺,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追踪截至12月11日的中国集装箱港口全球12条航线的现货和合约货运价,中国集装箱货运指数(CCFI)的平均水平为1411.9,自今年5月下旬以来,CCFI已上涨近70%。

路透社报道称,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11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505.1亿美元,达到3.1785万亿美元,是2016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报道称,中国11月的外汇储备增长超预期,原因是中国持续的经济复苏,中国正引领全球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

法国主流经济类日报《回声报》报道称,据中国海关数据,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11月出口增速几乎是10月的两倍,达到自2018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此外,中国医疗设备和物资、用于远程办公的电子产品出口都大幅增加,年底节庆产品、大众电子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出口也大幅增加。由于出口强劲,中国当月录得40年来最大贸易顺差。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报道称,今年第二季度,当大多数国家仍处于防疫最紧张以及第一波疫情高峰的时候,中国的工厂已经逐步复工复产,城市也逐步恢复正常运作,从而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急需的推动力,中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路透社报道称,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复苏,这主要是由强劲的出口推动的。此外,中国电商巨头11月推出的年度促销活动也打开了消费者们的钱包,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小企业的订单。

强劲增长驱动全球复苏

“这些数据令人鼓舞。”墨西哥《金融家报》在报道中对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重要数据作出评价,中国经济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全球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经济的支撑,2021年全球经济的反弹将依赖于中国延续强劲的复苏势头。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在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国领导层提出了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学家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大幅反弹,增幅或达8.2%。

路透社报道称,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资深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11月,中国经济继续在各个领域加速增长。我们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的产出仍将高于趋势水平,尽管刺激措施和出口的顺风开始减弱。”在更加强劲的需求、信贷增长和刺激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复苏将在第四季度加速,预计这些因素将在2021年形成强劲的顺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中国对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3。该组织认为:“中国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继续,这是给世界经济的一份礼物!”德国财经网报道称。德新社报道称,中国的例子表明,疫情危机无法长期影响经济,疫情一旦结束,经济增长很快就会恢复。这对德国和欧洲来说是个好消息。

“健康的中国经济对世界有利。”哥伦比亚《旁观者报》发表文章说,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推动生产生活秩序加速恢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复苏走在世界前列。从进出口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为各地区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机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宏观政策的取向如何,备受关注。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多位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此次宏观政策的取向较以往新增加了“可持续性”,体现出中央不只是关注短期经济波动与逆周期调节,而是从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出发,将短期调控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让宏观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要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一目标,离不开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提出了一系列非常规的稳增长政策举措,对于我国经济恢复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济运行趋向常态。在经济恢复常态化运行的情况下,使宏观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在12月19日召开的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

韩文秀表示,宏观政策之所以要保持“可持续性”,是考虑到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需要稳妥退出一些临时性的救助政策,这是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合理区间”,应当是与供需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相适应的增长区间。目前,供求关系仍处在需求不足的状态,要进一步抓好扩大内需的工作,解决好需求不足的矛盾。

“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将呈持续回升的运行态势,当生产能力得到比较充分利用、就业得到比较充分保障的时候,即可将其确定为合理增长区间。在这个区间,宏观经济政策会大体转向以稳定为主。”张立群表示,常态化宏观政策的本质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高质量发展而非“强刺激”,未来应更加注重新经济领域的增长和经济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

把握好宏观政策的时度效

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不断加快。这背后,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持续加码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某些领域资产泡沫有所抬头的苗头也须加以重视。

在此背景下,是继续保持之前的政策取向不变,还是踩刹车在政策执行上“急转弯”?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不急转弯’就是要把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高成长性充分发挥出来,不要急于踩刹车,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张立群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不急转弯”,有利于把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保持下去,有助于促进国内市场加快恢复回暖。

“在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防止出现‘政策悬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在去年“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了“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的表述,这与政策“不急转弯”的基调相一致。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如何进一步提高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张立群建议,要把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出来,充分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功能,通过加强政府投资来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带动居民消费,特别是要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补短板、强基础。


< 来源:经济日报>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19日在京召开。会议梳理总结今年以来发展改革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研究部署2021年全国发展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会议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自信,清醒认识明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聚焦主要目标,落实总体要求,强化政策保障;要坚持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要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及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协同性。

会议明确,要扎实做好明年发展改革的九大重点工作。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完善宏观政策组合,强化预期管理,促进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完善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精准施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巩固成果和完善发展工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粮食安全。

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放管服”改革迈向纵深。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聚焦共同富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更好发挥双创对就业的支撑作用,支持发展灵活就业。聚焦“一老一小”、住房保障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粮油肉蛋菜等农产品保供稳价。

统筹做好发展和安全工作,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深入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前瞻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运用改革思路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企业债务违约问题。

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严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做好岁末年初重点工作十分重要。要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收官和明年开局工作,努力实现明年一季度起好步。要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研究设计好具有引领性的目标指标体系,谋划好一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论证好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要做好“两节”前后重点民生保障和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确保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出现任何闪失。

<来源:经济日报>

张军扩: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靠深化改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不仅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列为一项重点工作任务,而且将其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关键举措,对于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任务十分重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变化,我国传统的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调整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基本模式有两个特点:其一,从供给侧来看,就是不断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并基于国外的技术、设备及产品的可获得性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和积累,目前我国的产业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技术水平也有不小进步,但总体来看,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还是高度依赖外部。其二,从需求侧来看,我国企业凭借优越的要素组合和独特的制度环境优势,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物美价廉成为中国产品的代名词,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发展水平提升和发展阶段变化,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从供给侧来看,传统的技术进步和对外合作方式面临调整压力。过去,我国技术水平比较低,与先进技术差距比较大,这时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不会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形成竞争关系,而是会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我们虽然凭借低廉的成本优势赚了一些辛苦钱,但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赚得更多。这时不仅不会有矛盾,甚至会很受欢迎。但当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有些方面还处在比较领先位置、不少产品开始形成与发达国家产品竞争关系的时候,矛盾和摩擦就会随之而来。从需求侧来看,扩大出口方面也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出口份额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调整和变化,伴随着国家间一些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此消彼长。这种情况在我国发展的早期阶段影响不明显,因为那时我们的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体量较小,但当我国达到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并仍然以相对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的时候,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矛盾和冲突也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水平提升和发展阶段变化,也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从而为我们克服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除了拥有巨大和快速成长的内部消费和投资需求市场这一基本优势外,所具有的独特的超大规模性优势亦十分明显。

随着我国发展水平提升和发展阶段变化,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曾经十分有效且作出巨大贡献的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模式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另一方面,发展阶段变化也使我们形成了巨大而独特的内部发展优势和潜力,为应对挑战提供了有利条件。只有从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我们才能够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的深刻含义。

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任务和本质要求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需完成的主要任务,《建议》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等几个方面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好两大核心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大扩内需力度,更充分地释放内需潜力,使内需在支撑今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加快补齐我国发展中的诸多弱项、短板,进一步增强我国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性。

加大扩内需力度并不是一个新的要求和举措,只不过在新的形势下更加重要和紧迫。按照《建议》部署,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内需,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二是通过改革释放需求潜力。比如,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关系,不断释放消费需求潜力;通过深化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释放投资需求潜力等。三是处理好释放内部潜力与扩大开放的关系。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扩大对外开放并不是相互矛盾或相互替代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循环更加畅通了,内部优势和潜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既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和促进全球增长,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和能力,从而对更好地做好对外开放和扩大外需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反之亦然,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也能为我们更好更有效地畅通国内循环和释放内部发展潜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从供给侧来看,我们必须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和集中攻关力度,必须着力解决核心技术、核心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情况。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在创新发展方面也积累和形成了诸多新的优势和潜力,有待充分发挥。但自主创新和集中攻关决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以我为主地充分吸收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也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在每个领域或环节上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那样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而是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基础和优势的前提下,在若干重要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优势,以形成相互制衡相互利用的关系。在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按照《建议》要求,要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靠深化改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看似是发展问题,实则是改革开放问题。无论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弱项,还是充分利用我国优势条件挖掘内需潜力,都要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对于“十四五”时期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建议》已经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出发,应着重从四个方面进一步着力。

首先,要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其中最关键的,一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打破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各种隐形壁垒,切实加强产权保护,稳定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二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使其更好发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促进乡村建设,释放乡村投资潜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相关制度,包括加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

其次,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下一步的发展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在扩大开放问题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已经提出了诸多明确要求,比如,要“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要“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等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关键是要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再次,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的生态和环境。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而是一个包含文化、理念、制度等在内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预见,下一步创新的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为此,必须下大力气着力改革我国的教育、科研和人才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制约创新的诸多“卡脖子”问题,着力营造与新时期创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生态和环境。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营造良好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吸引人才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最后,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推进改革的方式方法。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改革的成功经验,当前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推进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一是更好地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改革进展到现阶段,顶层设计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顶层设计主要应当明确方向性、原则性,要给基层探索留下充足的空间。二是加快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干部的正向激励,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干部尤其是地方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中央政治局: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要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会议指出,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岁末年初,要把困难群众生活安置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前对“两节”相关工作作出安排。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会议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监委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强化政治监督,锲而不舍督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履行政治巡视职能责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精准有力执纪执法,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着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自我监督和约束,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铁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斗争中忠诚履职尽责,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对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新的要求。纪检监察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有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强保证。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0年工作情况和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准备情况汇报。

会议同意明年1月22日至24日召开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党组织选举工作,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规范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地方党组织选举稳妥有序开展。《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是党内选举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地方党组织选举工作的基本遵循,对于规范地方党组织选举,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扩大和完善有序有效参与,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要严格代表资格条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选出合格的代表。要合理分配代表名额,优化代表结构,确保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比例。要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和结构合理的要求提名委员候选人。要通过科学规范严谨的选举工作,把地方党组织领导班子选好配强,不断增强整体功能,提高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换届纪律,确保选举风清气正。地方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条例执行和督促指导,确保各项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来源:新华社>


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显著优势及其转化建议(来议)


进入新时代,辽宁到底还行不行,辽宁到底有没有底气重振雄风、再现辉煌,从而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宏伟目标?这是近些年来一直困扰辽宁广大干部群众的现实问题。导致发展信心不足的原因,除经济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外,对辽宁自身优势不够明晰、正能量释放和传播力度不大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与外界“唱衰辽宁”舆情相互叠加,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对我省干部群众的振兴发展信心造成严重冲击。

对此,省委书记张国清同志在今年9月28日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有预期管理的意识,要有正能量,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释放良好的预期,把信心展示出来,把腰杆挺起来,把微笑露出来,把我们未来发展的场景和发展路径描绘出来,展现出共和国长子‘辽老大’的良好精神面貌。”这一工作要求,既切中了当前辽宁在“精气神”方面的关键短板,即发展信心不足问题,同时又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正视问题与短板的前提下,对自身优势要深刻洞察和明晰判断。要在自信的基础上采取有力举措把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并通过积极主动的预期管理,在全社会营造出“看好辽宁”的强大正能量氛围。

一、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显著优势

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进入新时代,辽宁具有很多显著优势(或称比较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辽宁寄予厚望、系统谋划,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及辽宁的振兴发展一直高度关注、倾注心力、寄予厚望。特别是在“9.28”重要讲话中,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明确了新时代东北及辽宁的战略定位,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国家对辽宁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举措陆续出台、一大批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在辽宁布局,辽宁经济发展实现了筑底企稳、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同时,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辽宁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净化修复政治生态的基础上,从中央国家机关、外省市选派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到辽宁任职挂职,有效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特别是选优配强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了“头雁效应”,有力带动了全省干部队伍作风转变和治理能力提升。因此,我们要“跳出辽宁看辽宁”,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从历史发展的长视角去审视辽宁的振兴发展,不为一时的经济指标排名所扰,不为“唱衰”舆情所惑,进一步清晰认识辽宁在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丰沛的矿产资源和厚重的产业基础,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独特场景优势。辽宁矿产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10 多种,能源、黑色金属及冶金辅助原料、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等五大门类矿产种类齐全,尤其是发展现代工业需要的大宗矿产资源得天独厚(铁矿石、菱镁矿、红柱石、硼矿等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锰矿石储量居全国第5 位),是全国具有这种优势的少数省份之一。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辽宁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辽宁工业门类齐全,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列举的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工业行业,九成在辽宁都有布局。丰富的资源储备加之完备的产业体系,使得辽宁工业具备自我配套、自我供给能力强这一突出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前期面对防疫物资紧缺的难题,我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生产,提供大量国家急需的设备及工业产品,就是这种底蕴最鲜明、最直观的体现。同时,辽宁战略性产业集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产业在全国仍具有优势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些都为智能科技、数据产业、工业互联网等提供了庞大的应用场景。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只要我们坚持用“赋能”理念充实、改造和提升大工业思维,做到“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重硬不轻软”以及把“短”拉“长”,辽宁这一场景优势必将展现惊人的爆发力,拥有更大的可作为空间。

(三)地处东北亚和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有利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辽宁拥有大陆海岸线2110公里,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等6个沿海港口,大连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和出海大通道,是我国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桥的前沿地带和北方地区的开放门户,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作用突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辽宁的中欧班列数量已稳居全国前列,与中东欧国家“17+1”经贸合作机制有效运行,在中蒙俄、中巴、中国—中亚—西亚等“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以及推进“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辽蒙新”等国际大通道建设中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与“京津冀”地理距离最近、交通最便捷的省份,辽宁在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深化环渤海地区合作中也大有可为。辽宁拥有沈阳这一枢纽型中心城市,经济圈辐射范围广,带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作用显著。同时,辽宁还拥有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沈阳制博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大连软交会)等国际性、全国性会展平台,通过进一步“赋能、升级”,必将成为辽宁创新开放的新助力。

(四)丰富的人才存量和科教资源,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创新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我们不仅要看到近年来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外流问题,更要看到在人才存量上,辽宁依然是人才大省。一是辽宁人口素质总体较高。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辽宁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全国排名第2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比重高、基数大。目前,辽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4%,其中高级职称人才48万人。全省产业技术工人4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其中高技能人才100.7万人。三是高层次人才集聚。工作关系在辽宁的“两院”院士有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四大人才”)和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四小人才”)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同时,辽宁科教资源密集,创新潜能巨大。全省共有高校115所,其中“双一流”高校4所,全国排名第9位;拥有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6个,全国排名第5位;国家级高新区8个,居全国第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科技活动机构近170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孵化机构三类平台291家,全省备案众创空间数量累计超过20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000家,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五)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内核的人文特质,是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历程中,特别是伴随着新中国大工业建设,辽宁人形成了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内核的精神气质,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忘我奉献的先进典型。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以及郭明义、罗阳、张鸣岐、毛丰美等就是辽宁人这种精神气质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的‘民族脊梁’。”特别是通过净化修复政治生态、“忽悠文化”“等靠要”思想等被进一步肃清,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氛围更加浓郁,“‘忽悠’没有出路、实干才能振兴”已经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形成高度共识。

二、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强大动力的几点建议

如前所述,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辽宁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但是,优势只是振兴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实现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能坐享其成、坐而论道,必须以十足的勇气和冲天的干劲,起而行之,切实将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

(一)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补钙壮骨、强基固本。要结合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各级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再学习、再对标。健全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领导班子会议的“第一议题”,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学习,逐字逐句研究,全面领会精神,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形成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强力优化营商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总书记亲自部署的“六项重点工作”之首,事关振兴发展全局。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等4项“硬指标”。对各级政府、各级干部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要从“办事不求人”入手,着力打破各种条块分割、利益固化、关系文化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有效破解“政策信息不对称”“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认真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大力实施“不来即享”,坚决整治“吃、拿、卡、要”,彻底打通法规和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对该办且没有政策瓶颈的事情,要真心实意去办、痛痛快快去办;对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个案问题,要规范程序、阳光操作、特事特办;对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共性问题,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并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三)有效盘活干部人才资源。千秋基业,干部为要,人才为先。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把优选、优培、优用各类干部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筑巢引凤,广开贤路,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源头活水。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党的好干部标准。要始终坚持把政治过硬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第一标准,把斗争精神、为民情怀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突出实绩导向,大力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综合运用组织推荐、无任用调研、公开选调、公开选聘、个人自荐等方式,打破身份界限,省内外、国内外并举,积极选拔和引进财政金融、生态环保、城市规划、园区建设、企业管理、大数据与智能科技等领域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着力打破干部成长的“隐形台阶”,落实各级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配备的刚性要求,形成优秀干部人才层出不穷的生动场景。

(四)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好干部和优秀人才既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有效激发和保护干事创业激情。要健全完善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的制度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及时关注、关心干部人才身心健康,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有效化解负面情绪,推动符合条件的被问责和受处理处分干部合理使用。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对市场化人才加大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力度,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让各类人才在辽宁安心、安身、安业。

(五)积极主动宣传释放良好预期。“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将辽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以预期管理意识为先导,着力克服固有思维定势,通过积极主动唱响辽宁优势、释放良好预期,有的放矢地解决因“失语”而导致的发展信心不足问题。要牢牢抓住“关键少数”,结合当前和下一步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将“辽宁优势”融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基层党组织关于“四史”的学习教育内容中,有效增强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振兴发展信心。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等舆论阵地作用,通过“融媒体”方式,加强国内外宣传推介,加强对辽宁优势、机遇、变化和美好未来的解读宣讲,主动占领舆情“高地”,积极传播“辽宁好声音”,真正把微笑亮出来,树立辽宁的良好媒体形象,切实增强辽宁的营商吸引力。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校(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经济日报关注“C2M”:服装行业迎来新风口


客流骤减、线下停滞、业绩大幅下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服装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凛冬之下,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的兴起,犹如一盏明灯给予了服装企业新的方向和希望。

C2M又称“短路经济”,简单来说,即消费者直达工厂,强调的是制造业与消费者的衔接。在C2M模式下,消费者直接通过平台下单,工厂接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订单,然后根据需求设计、采购、生产、发货,去掉了品牌商、代理商和商场等中间渠道环节,使产品几乎可以批发价出售给消费者。

从消费端看,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2020年11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服装类零售额同比下降2.8%,增速低于上年同月3.5个百分点。

从生产端来看,不少服装企业业绩下滑,甚至遇到生死危机。12月15日,拉夏贝尔发布公告,宣布了又一起高管辞职事件。近1年内,该公司频频换将。作为国内首家A+H股上市的服装公司,有着“中国版Zara”称号的拉夏贝尔,如今举步维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产业部主任卢福永表示,疫情对服装行业造成了较大影响,线下客流量明显减少,国内很多服装企业业绩大幅下滑。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C2M模式快速发展,成为促进消费、加快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之一。

深耕定制十余年的酷特智能今年7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也意味着C2M定制商业生态模式在资本领域获得认可。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酷特智能作为定制商业生态模式的实践者,要持续推进规模与定制的统一,强化以规模化的手段、效率和成本,制造个性化产品的C2M智能制造模式。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高库存高成本一直都是行业顽疾,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高库存更是成为很多服装企业面临的难题,而C2M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库存问题,同时降低成本。此外,受疫情影响,各企业线上渠道占比不断攀升,C2M模式也将逐渐成为主流。

卢福永分析,数字经济时代,产销关系会发生重构。C2M是平台经济在一般消费领域的销售模式创新,也是传统制造业在自身产业链上的主动改革。C2M的兴起,源于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平台对消费者的积聚效应,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跟踪,让平台和厂商能够对消费端实现精准匹配。同时,C2M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度,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契合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内涵提升。

据了解,七匹狼已开始积极探索C2M布局,其与苏宁合作,推出“狼图腾”品牌极致衬衫,通过预购、首发、在线定制等模式进行销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布局C2M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包括梦洁股份、歌力思、美邦服饰、奥康国际、华纺股份、如意集团、朗姿股份、天创时尚、柏堡龙、搜于特等。已经在淘宝特价版开店的上市公司包括安踏体育、森马服饰的童装品牌巴拉巴拉、波司登、孚日股份等。

电商巨头的加入加速了这一模式的发展。“双11”前夕,阿里推出“犀牛智造”,2个月内启动了2家服装智能工厂。在需求端,打通淘宝、天猫,洞察消费需求,为品牌商提供精准销售预测;在供给端,通过柔性制造系统,承接更多个性化、小规模的订单。近日,京东也宣布将推出JC2M智能制造平台,并启动两个创新中心,目标是未来3年服务上万个品牌和工厂。

“C2M模式的核心是解决供需匹配难题,促进服装企业优化供应链,对出口企业来说,能优化企业销售路径和市场布局。”卢福永认为,当前,该模式在我国服装行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的成熟以及各大传统服装企业和电商的布局,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央地力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进一步壮大扩围。《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我国将分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用3-5年时间培育10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地方也密集更新和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加紧谋划新一轮支持举措,研究出台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股权投资力度,支持相关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一轮培育工作密集开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度重视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7月,十七部门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明确完善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当前央地正在密集部署新一轮培育工作,拓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范围。日前工信部组织开展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总量扩大到2000家。据悉,当前我国省级层面已经培育认定了2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在此基础上,持续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下一步将分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用3-5年时间培育10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

地方上,日前包括辽宁、新疆、重庆在内的多地密集公布新一批培育企业名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成为重点领域。不少地方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目标,例如安徽表示力争“十四五”末“专精特新”相关企业总数达到4000户左右。

更多支持举措正在酝酿中。记者获悉,工信部正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完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扶持政策。其中创新方面,将推动企业紧盯产业前沿技术,不断巩固扩大技术和产品优势,加快推进规模扩张和布局。融资方面,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金融产品,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负责人秦志辉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双创特色载体等叠加服务资源,加强对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项行动,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

财政金融多路资金力挺

在利好政策支持下,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路资金正加速涌入。

10月28日,安徽举行“专精特新板”第四批企业集中挂牌仪式,109家企业集中登陆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目前已有258家获得总额32.14亿元的融资。此前天津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定向开展企业金融服务系列活动,已投入近2.4亿余元财政资金扶持了近700个中小企业。

记者从多方获悉,地方更多融资支持举措正在加速出台。财政方面,11月10日黑龙江出台首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遴选认定办法,将在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在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扶持。新疆将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中小微企业政策服务。

金融支持方面,不少金融机构将进一步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项服务。天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中心设立“专精特新贷”,在担保贷款额度、担保期限和担保费率上给予优惠;建设银行天津分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设立了“品牌贷”的信用贷产品;中国银行广东、湖南、四川省分行分别与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印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案。

更多社会资本将进一步调动起来。安徽省设立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将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目前正加快该基金募投,现累计完成募资88.45亿元、投资37.17亿元。山东将优选百家基金投资机构建立山东省产业与资本对接服务体系,为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力争每年投资项目和企业100个、基金投资额200亿元左右,其中“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企业成为支持重点。

加快多元融资渠道建设

在专家看来,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仍面临拓展创新后劲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下一步需进一步专注细分领域加大培育力度,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成仁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可以实施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各地出台专门扶持政策,细化培育举措。可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企业所得税减免范畴。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设立“专精特新”项目,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也表示,下一步需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体系,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提供更多细分领域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

多元融资渠道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王成仁建议,直接融资方面,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各地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开设“专精特新板”,鼓励相关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引导社会风险资金加大对企业支持。间接融资方面,支持银行设立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等专营机构,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企业商标质押、专利许可收益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以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经济增长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家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

“12月18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备受关注的国家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日通过论证并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复函中明确提出,要有力有序有效承接京津冀等国内外产业转移,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

辽西北地区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东北亚经济圈重要节点,全方位开放地缘优势明显。同时,作为京津冀连接东北的重要通道,是京津冀制造业产能转移半径最短的承接区域之一,也是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区域。

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辽西北各市利用区位等优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打造我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

辽西北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复函中提出,示范区建设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方向,有力有序有效承接京津冀等国内外产业转移,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依托阜新、朝阳两市的64个承接平台,其中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12个,重点承接与本地产业结构匹配度高,具有一定本地配套能力的项目,主要包括装备制造、原材料、新能源、农产品加工、通用航空等产业。

在京沈高铁即将开通之际,阜新、朝阳两市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升温。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卓明说:“随着京沈高铁全线贯通,辽西北地区至少有6座高铁车站可在100分钟内直达北京市主城区,京津冀地区人才、科技、产业等要素资源加速东移,辽西北地区有望成为中国北方新兴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聚集带。”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要求,省发展改革委将尽快核定并印发《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推进,其中配套支持政策引人关注。方案明确,将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重点园区道路、桥梁、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在17项配套支持政策中,这只是有关资金支持的一小部分,其他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等配套支持政策,都极具含金量。

< 来源:辽宁日报>



我省整合担保资源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近日,我省印发《关于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 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着力缓解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即到2022年年底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要达到500亿元以上,支小支农业务占比要达到80%以上。

在加快机构自身发展方面,我省首先要整合担保资源,2020年年底前推动各市培育1至2家骨干机构,2021年年底前实现市级机构全覆盖。其次要支持活化代偿资产,目前省金融监管局正在制定《资产活化工作方案》,用于具体指导开展资产活化工作。此外,还要降费让利,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下的业务,担保费率不超过1%;500万元以上的业务,担保费率不超过1.5%,2020年对小微企业减半收取担保费。

在完善再担保体系建设方面,我省明确,担保集团要发挥引领作用,牵头与银行机构研发适用于再担保体系的银担合作产品,推动银行机构进一步扩大对体系内合作机构的授信规模和业务合作。同时,扩大再担保体系覆盖面,合理设置准入条件,组织动员各市机构加入再担保体系,提高体系整体质量,并积极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加强业务合作与对接,进一步争取扩大对我省再担保体系的授信规模。

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方面,我省将建立健全三大机制。一是健全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业务代偿风险,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各承担不低于20%的风险责任,省融资担保集团利用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承担20%的风险责任,担保机构承担其余风险责任。二是建立担保费补贴机制,对5家科技担保公司符合条件的担保业务,由省财政给予1%的担保费补贴,对其他担保机构(包括民营机构),由省和被担保企业所在市财政各给予0.5%的担保费补贴。三是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鼓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本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持续补充资本金,增强其业务发展能力。

<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再结硕果


自2017年揭牌成立以来,越来越多可借鉴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从辽宁自贸试验区这块“试验田”产生。近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借鉴推广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改革创新经验的通知》,辽宁自贸试验区在政府职能转变、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国资国企改革、扩大开放等五大工作领域形成的46项制度创新经验做法面向全省或自贸试验区及协同区推广。此前,辽宁自贸试验区形成的88项改革创新经验已面向全省推广。

在政府职能转变领域,此次共有“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改革、政策兑现单一窗口等14项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其中,“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整合审批机构和部门职责,将原来需要多个部门重复报批的事项,变成一个主体审批、一个窗口办理,集中行使承接的省、市级行政职权;优化“一章办理”工作流程,建立“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通办、一章审批、一口发照”审批制度,行政审批局办理的全部事项,统一加盖“行政审批专用章”等。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辽宁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职责使命。此次共有6项国资国企改革创新经验面向全省推广。其中,大连检验检测单位“事转企”的经验入选。大连通过建立集团化管理制度,将原大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所属6家事业单位和原大连市交通局所属1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组成大连检验检疫集团;通过建立科学的薪酬奖励机制、突出核心业务、加强科学管理、对外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建立充满活力的企业管理和运营机制。此举打破了陈旧体制、激发经营活力、提升盈利水平、降低财政负担。

此外,我省对各项改革创新经验列出了负责部门和推广范围,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把复制推广第四批改革创新经验与巩固落实前三批改革创新经验结合起来,同一领域的要加强系统集成,不同领域的要强化协同高效,确保改革创新经验落地生根、产生实效。

一直以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突出辽宁特色为重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一批“辽宁号”制度创新成果。目前,国家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123项试点任务已全部完成,共有12项“辽宁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 来源:辽宁日报>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