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建言  ->  详细内容
建言(第三十五期)
  •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1/17 10:04:07

 

加快推进辽宁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钧霆 佟继英 李若曦 孙娜 

辽宁沿海港口资源丰富,临港产业门类齐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辽宁积极促进港口整合,搭建海陆空“立体丝路”,构建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一是港口整合成效显著。辽宁省6个港口原来由于腹地交叉,各港口间对腹地资源的竞争比较激烈,导致港口群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进而整体竞争力下降。近年来,辽宁积极促进港口资源整合。20176月,大连港、锦州港以及营口港签署《港口合作框架协议》;20191月,辽宁港口集团成立,辽宁省政府与央企招商局集团正式签署增资协议,对辽宁港口集团实现控股,引入中央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整合大连港与营口港,分别主营外贸航线和内贸航线,实现错位经营。2020年一季度,营口港股份一公司吞吐量同比增幅34.6%;大连集装箱码头公司24小时作业大件船舶4艘次,创公司单日作业大件船舶艘次纪录。二是海陆空“立体丝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空中丝路”国际及港台航线达到55条,沈阳机场和大连机场分别新增德国、美国、意大利、柬埔寨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市航线。试运行大连—新西伯利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开拓辽宁—新疆—中亚铁路物流新通道,启动TIR全球货运便利通关系统,加快推进大连港“壹港通”智慧物流跨界服务大平台建设。三是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构建基本完成。目前省级和沿海各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和促进临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已制定完成。大连长兴岛恒力石化炼化配套码头工程等5个港口码头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大连铁越集团物流配送中心、营口港中俄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也被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中期调整规划。

辽宁的港口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民展,但在港产城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集疏运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沿海与内地以及公铁水路网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路网密度较高,但港区内铁路、公路联运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国际运输通道较为欠缺,尚未形成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海空铁枢纽。二是临港产业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工业产业链短且不完整,例如,瓦房店轴承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保障的网络产业分工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产业所占比重不高,未能有效支撑向新型港口城市的转型,经济发展潜力仍未得到有效发挥。临港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问题依然存在,高能耗的问题仍然突出。三是港口条件需进一步完善。软实力有待提高,港口相关服务尚不完善,与长三角、珠三角港口差距较大,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四是城市经济与贸易港口发展的协同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对贸易大港的支撑作用不足,城市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为高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辽宁还应继续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创建辽宁“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为抓手,坚持以国际化思维谋划发展、以国际化标准建设城市、以国际化眼光聚集资源,走具有辽宁特色的“港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高辽宁省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1.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推动辽宁港口整合发展

进一步依据辽宁省不同港口各自优势及腹地状况,实现错位发展,整合资源。将城市管理、产业引进、港口运营同辽宁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港口干线资源建设同辽宁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寻求港产城融合发展。

进一步完善港口合作机制,实现港口资源的整合,通过整合优化全省港口资源配置,集约化利用港口资源,促进辽宁港口进一步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实现港口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和港产城的有效协同发展。通过港口整合,全面发展港口有关产业,包括临港产业、海水养殖、盐化工等,着力依托沿海优势,发展海上风电、远洋捕捞、海上牧场等,加速产业集聚化发展,建成生态园区。进一步扩大向渤海和黄海两翼的开放,实现港产城联动发展,扩大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影响力,着力将其打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2.建成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亚欧海陆空大通道

以港口为依托,进一步提升辽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支撑和保障双方人员往来、货物运输、信息传输以及能源供给。

大力扩展港口中转业务,积极完善与环渤海其他港口之间的互相支撑、互相补充、高效畅通的航线布局;完善疏港铁路网建设,逐渐缩短城市与港口之间、城市之间的距离。以港口为中心,逐步实现港口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的“无缝对接”。完善多港区联动制度、航空物流枢纽中心建设,打造综合交通网络,建成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口港海铁联运、沈阳跨境铁路通道建设,构建沈阳—营口陆海联运系统。

深入推进通道建设,发挥海铁联运优势,构建完善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建成联结辽宁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东线的铁路网;完善“辽蒙新”通道建设,实现阿拉山、霍尔果斯口岸和辽宁港口的连接,将辽宁省港口建成中亚和西北地区最便捷和高效的出海口。

将港口服务功能前移,围绕辽西北地区重要铁路、陆路交通枢纽,及重要货源和边境口岸城市布局内陆港建设,将其作为辽宁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桥头堡;进一步加强同山西、新疆、内蒙和宁夏等内陆省份的联系,通过在这些地方增设内陆港,充分发挥辽宁港口优势,将其建设成为链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这些内陆省份的重要的交通枢纽。

3.加快城市功能扩展,提高城市对港口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快城市功能扩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水平的提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全面完善道路、管网、供水、供热、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优化城市管理水平。

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一批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的城市功能载体和配套设施,形成居住、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教育配套、卫生医疗、体育休闲等中心,建成完备的教育配套体系。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以临港产业、高端制造、新兴产业吸附相关商务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协同发展,形成高生活品质的“港城”新形态。

增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海洋污染防控,淘汰落后产能,使海洋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持续推进重点海域、岸滩、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进一步提高海洋灾害应急预警报能力。

4.完善产业功能布局,发挥临港产业对港口与城市的支撑作用

全面释放临港产业发展平台潜能。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外溢效应、规模效应。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加快建设沿海钢铁产业群、石化产业基地、盐化产业集群、煤化产业集群等沿海重化工基地。加速外资项目聚集,突出特色园区开放发展,以提升港口的产业拉动、腹地扩展等功能,推动港口与中心城市的互动。

积极培育“海洋经济”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推动海洋经济从沿海向内陆辐射,打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延伸海盐化工、船舶修造等循环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推动宜渔资源开发和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名优特海产品健康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精品渔业。

5.优化服务保障新机制,为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以高标准建设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切入点,深化同东北亚重点国家的合作,积极对接中非、中拉、中阿合作机制,不断扩展开放新领域、拓展国际合作新区域。优化服务保障机制,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深入进行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并将已经形成的有利于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全省范围,创造适于改革和开放的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为全面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本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JL08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90021)、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7AJY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刘钧霆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佟继英   唐山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若曦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 娜  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辽宁省新型智库主任

 

[ 返回 ]
友情链接: 世纪中天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改革网 | 广东体改研究会 | 公益智库 |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6号   电话:024-86913829  传真:024-86913829  E-mail:tgyjh2011@163.com
Copyright(C)2009-2019 All rights 技术支持:世纪中天 | 辽ICP备16002648号